曾经有一度,我以为自己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不想参加任何活动。
不想在任何群发言。
不想出现在任何人面前。
这样混混沌沌地过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忽然反省,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我要改变。
正好公司派我出差。
出差地点有三个地方:贵州、昆明、广西。
到达第一站,是贵州。
进入客户办公室后,我们开始谈项目。
项目是我熟悉的内容,我从一开始的有点紧张,到侃侃而谈,仅用了三秒。
回到东莞后,我和2021年4月份的RIA全国线上训练营的学员交流,我跟他说:我有社交恐惧症。
学员大笑。
说:“老师,您这个笑话太不好笑了。您怎么会有社交恐惧症呢?”
我默了默,觉得自己很矫情。
克莱尔在《社交恐惧》一书中说:
一想到社交聚会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会感觉到恐惧。你确信自己会出丑、在场的每个人都会注意到你并对你进行评判。
确实。
有一段时间我是这样的。
消极的想法。
担心自己会陷入尴尬的强烈恐惧感。
过度分析过去的经历。
过分在意自己的外表。
对未来事件做出极端负面的预测。
自我厌恶和批评。
没有安全感,觉得丢脸、不开心。
这些表现我都拥有过。
然而,试问一下自己:谁不曾没有过这些感觉呢。
事实上,只要是人,他就会曾经陷入过这样的困境。
因为:
人是由情感控制的,而不是逻辑和知识。
CBT认知行为疗法告诉我们:对场景的认知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感觉和行为方式。例如,如果你使自己深信某个聚会将会很糟糕,那么这个认知将会影响你的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对人类的负面想法进行了分类,分成以下这几个类别:
1、全部或零/非黑即白。
要么一百分,要么零分。要么黑,要么白。
2、预测命运。
这次聚会一定会很可怕,人们又会追问我的过去。
3、灾难性思维。
永远都是可能出现的最坏的情况。
4、读心术。
她这么看我,一定是很不喜欢我。
5、归咎于自己。
所有的责任都是我的。
6、忽视积极因素,偏向消极因素。
这个小细节毁了一切。
事实上,并不是我们真的有社交恐惧症,真实的原因是来自于自己的焦虑与不安,还有自我排斥。
举一个大部分人都会出现恐惧的例子。
你猜猜,是什么?
——公众演讲。
但是有意思的是,真正克服社交恐惧的方法也是公众演讲。
我们来看看作者克莱尔是怎样做的?她列出了一个自己三年中所做的所有的与公众演讲相关的活动清单:
1、站起来,在15个人面前玩猜字游戏。
2、一个人主持会议。
3、受邀参加电台节目。
4、接受了一个纪录片的采访。
5、在100人面前做了两次与工作有关的演讲。
6、在撒玛利亚会的慈善活动上做了20分钟的演讲。
事实上,我们恐惧的根源,在于自我的认知。在我们的认知里,我们恐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担心做不好自己。而且我们会下意识地自责和贬低自己的任何成功。
比如说:
不想参加任何活动。——担心丢面子。
不想在任何群发言。——担心被人嘲笑。
不想出现在任何人面前。——担心别人看不起我。
你会惊奇地发现,这种社交恐惧的真实根源在于:我不完美,我做不好,我会搞砸。等等。
而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去做。
如果你发现事情有些困难,但你还是努力做了,这就是成功。
所以,害怕公众演讲,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勇敢去讲,而且不要担心结果。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妨尝试以下的方法:
1、善待自己,悦纳自我。
2、不要被亲人打击。
3、尝试心理治疗。
4、和焦虑对抗。
5、树立信心。
下午在瑜伽课上,老师说,让手心与手心对抗,减轻肩颈的压力。当我尝试努力对抗后,我发现我关注的重点得到了转移。
忽然想起,在公众演讲中,那些真正讲的让人如痴如醉的,并不是那些所谓的大咖,是谁呢?是那些讲述真实故事、表达真情实感、亲自经历的人。
所以,所谓社交恐惧,不是恐惧那些外在的人和事,而是因为那个内心的委屈的自己,那个倾向于自责和自我贬低的内在小孩。
而如何走出自我排斥的陷阱,方法只有一个:行动起来,给自己加油打气,做最真实最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