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日记就象以前的“航海日记”一样,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体悟我们独特的个体生活;人生是个短暂的生命旅程。
这里的日记还有个“信息收集”的意思,最终的目的的是“知识生产”,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已知的信息,感悟出新的信息。
我这几年也记录、收集了不少资料,但最大的缺陷是重复利用的价值不高,这本书能带给我什么启示?我是用“印象笔记”(电子笔记)收集信息的;这本书是基于手工的。
读完整本书之后,感觉还是有所获的。
启示一:运用标题
标题使用信息较详细的格式:日期+类别+标题+作者+来源
以前图方便,标题都使用最简略的,但带来的坏处是:收集的信息太多,看起来杂乱无序,情感上不愿回顾。
类别可以用符号简记,比如:
R—阅读:读过的书的标题、感想、集锦
F—电影:看过的电影的标题、感想、印象深刻的台词
T—电视:看过的电视节目的标题、感想等
M—会议:访谈、会议中的记录
P—计划:工作上想尝试的计划、一查觉得很有趣的内容、感觉可行的想法
S—素材:想对他人说的话、想写到网上的话、想用在什么地方的句子
A—想法:想做的事、改良改造方案、妄想
E—饮食:吃过的、喝过的东西
例:
[130710]T 海外纪录片/ 《电灯泡的阴谋》
[130710]R《局外人》/科林·威尔逊/中公文库
标题一时想可以空那里,以后再补;或者就用简单的主宾式,比如:“职业教育”或“中东的民主化进程”等。
来源可以用略记的形式。比如用汉语拼音首字母,将工作、生活中的常用语、地名简记,比如FD(樊登)、XSX(新世相)、YS(有书)等。
启示二:记录固定(模式化)
以前的记录,没有统一的规范,想怎么记就怎么记,加粗、倾斜、高亮......,没有统一规范,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也导致阅读的混乱。
这本书介绍的几个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1、“葱鲔火锅式”笔记:
就是无论是会议、听课、演讲、参观,都用一种方式做笔记(作者命名“葱鲔火锅式”)。
具体做法:①将他人的发言、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等“来源于外部的信息”标上“O”后再逐条书写;
②对这些信息产生的感想、自己想说的话,用“*”标记后再写;③不断重复①和②项内容。
“O”是“客观事实”。“*”是“主观感想”。写下并保留自己的想法,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采访。
2、分隔线
一个版面内,完整的信息之间用“--”分隔,每天之间或者再大的层次之间分隔用“-×-”表示。
3、记忆标志:
摘录下来的信息(有用、有兴趣),如果不做标志,还须从头读起,这样就和阅读原文没什么两样了。所以做一些记忆标志,就显得重要了。
书中采用的几个手工标志,在“印象笔记”中不适用,我计划采用几个替代标志:
·实线:也就是将有意思的、客观重要的部分用“下划线”划出来。但在印象笔记中,这种线看不明显,所以用“粗体字”代替。
·波浪线:非常有意思、主观重要的部分;名言、著名台词。印象笔记中没有,用“高亮体”代替。
·圆圈:想记住的重要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法律名称和商品名),关键词,关键的数字,等等。印象笔记中没有,用“删除线”代替。
自己的想法,用红色字表示。移动版印象笔记中,没有颜色标记,我计划用“有道云笔记”过渡,然后再复制回“印象笔记”(笔记间完全兼容)。“有道云笔记”的字体标志比“印象笔记”丰富多了。
启示三:有“绪”收集
就是有线索、有头绪可循。以前我对“标签”没有过多感性的认识,这次通过阅读这本书及其中的配图,就有了全新的知识联接。
手工笔记本主要有两种标签:主题标签、关联标签。“主题标签”在印象笔记中体现为“分类笔记本”;“关联标签”体现为真正的“标签”功能。这也让我反思在印象笔记中,笔记的分类与标签的应用。
20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