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华为2021年年度报告发布,担任首席财务官的孟晚舟女士出席,她在回答记者问中提到,面向未来,会继续加大人才、研发的投入。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企业离不开人才,华为的成功更是从《以奋斗者为本》一书中记录的里,也是任正非先生提倡的“狼性”文化,以企业愿景来引领思想统一,以文化来凝聚行为,用绩效激活组织、辅高薪激活员工... ...从而成就伟大的企业。
现今众多企业也面临着发展瓶颈,想要进一步突破,想要进一步改变。记得陈春花教授在《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一书的开篇词中讲到,现代企业平均寿命3.8年。企业寻求上台阶发展就需要经历变革,三年一变革,五年一重塑,只有经历过涅槃的“凤凰”才会飞翔地更远。
本篇感悟源自于一位HR伙伴的吐槽,企业领导者要把企业文化增加至绩效考核中。
01
从本质,看问题
一位HR在抱怨领导头脑发热,心血来潮要把企业文化表现在绩效考核上,她很不理解。当时想着要回复,后续处理手头事情忘记了,但这个话题始终在脑海中回想。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先自我发问:
企业文化是什么?绩效考核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领导为何要提倡文化进考核?
文化进考核后会引发什么样的结果,是否达成了领导要解决的问题?
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后,你才有会清楚该不该做这件事,
如何做?如何落地?如何解疑与纠偏。
02
以逻辑,找方法
我们来具体梳理一下这件事的逻辑:了解缘由→探讨措施→绩效改制→实践校正→形成习惯。从知悉到落地,是逐步形成,需要严密设计,谨慎执行。毕竟事关员工,事关人性。
① 用已知,决行动。
企业在建构时,员工的薪金结构就已经包含了绩效考核标准。用已知的绩效标准,通过深入的问题分析与了解企业在战略发展的何种阶段,结合领导的需求,并进行主要领导阶层的研讨,从而来决策即将发生的改变。
决策行动前,统一领导意向,摸底员工态度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在高度统一的意愿上再去推动事情,才是事半功倍,毕竟第一责任人是领导,而人力岗位是推进执行与监督者。
② 用未知,拼结果。
纵观历史,任何变革发生都会引发较大规模的动乱,王安石变法中,很多先进的理念,如青苗法,也就是最早的金融概念引入农贷,让农民依据种植周期进行种子借贷。但最终推行后,落地的无效监管,从而变成变法失败主要爆发点。
绩效改制,在原有执行的绩效中增设或改变一些规则,用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行为标准,这个过程需要逐步去推进,无论是全员宣读、全员学习、员工调查、薪酬增加等,可能都会让员工产生负向力,如何解决并平稳过度,是必须要时刻关注的过程,同样也考验在决策行动制订时主旋律的保障。
建议: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才是最高效的完成。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也会达成无人跨越的境地。所以保持初心,一个阶段改变一件事情,不要想着一次性都可以达成。习惯的养成也是潜移默化中,强硬的扭转一个人的习惯,往往会高度的反弹。
③ 用实践,立标准。
标准制定并不是一蹴而就,企业在发展,内部问题及员工治理的环境变化,规章与激活员工的标准就需相应调整。就像前几年小米集团在港股上市,是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调整、优化经营等策略。
华为基本法就是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成为企业内员工的行为准则,从而摆脱对人的依赖,对资金的依赖。
举个例子:有位前同事,是一位业务领导者,整体业绩都可以达成业绩前三,有段时间会在各地市做经验分享,组织上给予轮岗弱改的任务,为其后续职业发展做准备。最后的结果大家可以猜想得到,弱改虽有成效,但他本人并未再向上发展。究其原因,他是典型的山东人,兄弟义气较重,这点也体现在他对团队的管理中,导致他不在职场业绩就会下滑,他在业绩就会好一些,使用兄弟情管理的体制(轴心型领导者),并不是能够被复制。优秀的企业文化或企业管理者经验是可以被复制被传播,被推广的,是有体系的。当兄弟情领导者发生职位转换或者异动,团队则不复存在。
通过实践不断地校正标准,排除人的管理风格,才会萃取出可复制的成功基因,也就是文化基因,此阶段正确的标准。
03
借习惯,树文化。
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是员工深入心里的基因,当这个价值观无法达成共识,容易发生员工的动荡,企业业绩的波折,毕竟企业的整体发展中并不能单一的依靠物资的激励来激活员工,而是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员工一致的意愿来自我激活,自我激发。
日常守则与习惯就尤为重要。如何使习惯养成呢?绩效激励是最直接、最快速达成的方式。有二则小故事,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① 故事一:
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老人非常享受安静的在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开始来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心里很想把这群小孩赶走,但是这草地毕竟是公共设施。
老人知道,越是赶这些孩子走,他们会来玩的更开心。怎么办呢?
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这些小孩子说“小朋友们,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
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 “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 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老人用减少激励的方式达成了想要达成的目标。
② 故事二:
《掌控习惯》一书中记录,最近十几年英国自行车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得到了近200个世界冠军和大量的奥运会冠军,这些并不是单一通过科学训练得到的,而是一步步改善的小习惯。
总教练布雷尔斯特福说顶级运动员的差别很小,微乎其微,如何能保证在决赛中胜出呢?
他们会有一些小习惯上的改善,让细节发挥到极致,举例几个:
如:·经常洗手,降低汗液等摩擦;
·赛前吧座椅调整到舒服位置,状态更佳;
·赛前酒精擦拭橡胶轮胎,可以增加轮胎抓地性;
·运动衣增加电热功能,保持肌肉运动温度;
·运动自行车卡车车壁刷成白色,及时观察是否有落灰,可以及时清理掉,避免比赛中影响转动;
英国自行车选手,通过一些小习惯的改善,演变为英国自行车运动的规则,从而变成成为世界顶尖冠军的文化。
习惯的对象是人,而管理的对象与实施者也是人。相较于人性的较量,从细致入手,从习惯养成,更易于变革的推进,也更能有效地落地企业战略。
当企业无法有更多的资金来满足员工的物资后,是否还能达成企业战略目标呢?那何不在最初就增加上文化的基因,让激励不仅仅是物质上,更多的还有人文、精神、荣誉等层面,从而多元化的发展。
从我个人经历来讲,只要在一家制度化、关注人发展的公司从业过超过3年,就不会无视他人对这家公司的负面言论,也会习惯性关注这家公司的动态。身处好环境,才会有好影响,文化亦然。
绩效的激励是产生相同价值观,让人才有共性,这样才会持续,才可发展,才能培养,从而达成人才梯队的建设,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血液。企业基石是文化,而文化往往从制度上体现,绩效上体现,宣传上体现。
创建百年企业的目标,就是有明确的企业愿景、文化、价值观,而战略达成的依托是文化引领、绩效落地、制度守则,行动上更是有着文化标准的绩效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