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丰渠,生命和汗水筑就的丰碑(二)

今日谷丰渠

        十六年艰苦鏖战

      新中国建立后即成立了永登县窑街区红古城乡,红古川上起海石湾,下至青土坡,属红古城乡管辖,乡政府所在地红古城。那时红古川人无不渴望新生的人民政府能尽快修上一条水渠,他们也能像东面的湟惠灌区的亲戚一样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1954年,永登县人民委员会制定的《1955-1957年水利建设意见》中,计划于1957年在红古城乡建修自流水渠,意见中说“该工程开石山引水过峡,渠长50公里,工程浩大,工程款数均无法估计,开后能灌7万亩” 。

        1957年11月初,红古城乡政府召集全乡各农业社干部大会,研究修建一条自流大渠。会议决定集资办水利、修大渠。12月,红古城乡做出《永登县红古城乡关于新修谷丰渠的施工计划》上报给永登县委、县政府。1958年1月,永登县委书记刘天明专程来红古城乡调研修渠一事,向红古城乡带来了中央关于“全民大搞水利”的号召和省委“苦战三年,改变甘肃面貌”的指示精神。红古城乡随即决定兴修谷丰渠,开始紧张筹备,成立了谷丰渠工委会,主任为乡党委书记包天成、副主任为乡长李永福。

        谷丰渠的名称,来自于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包天成。2015年,笔者专程赴永登采访85岁高龄的包天成老人时,包老讲:“当时乡上开会研究修渠,讨论将要新生的渠道的名称时,有人建议叫红古渠、有人建议叫红星渠,争论很大。我说有了这条渠,红古川从此后就旱涝保收、五谷丰登了,就叫谷丰渠。我是书记,大家给我面子纷纷附和,这就有了谷丰渠的名字。”

        今天,人们谈起谷丰渠,总爱说,谷丰渠是大跃进的产物,我认为有失偏颇。兴修谷丰渠是那个时代红古川人共同的心声,是现实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必然。只不过,大跃进运动加快了这个步代,使谷丰渠在仓促中上马。

        谷丰渠1958年动工, 1974年全部建成,跨越了三个年代,十六个年头。红古人习惯把建设过程分成为四个阶段,分述于后。

一、跃进中的会战

        1958年3月21日,是农历二月二,谷丰渠开工。民间有古语“二月二,龙抬头”,选在二月二开工,代表着当时工委会一班人对水的殷切期盼,也是一份良好祝愿。

        谷丰渠没大张旗鼓、礼炮轰鸣地举行开工典礼,只是由乡党委会组织开了个简短的誓师动员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各农业社抽调来的民工、海石农业社的全体社员,密密麻麻站了一院子,号称“万人大会”。 按社编施工大队,共计6个大队。来自山区的黄台、兰盆两个农业社因为人数较少,合并为7队。稍迟把 “地、富、反、坏、右分子”和“懒汉、二大流”编成8队。

        工程由上而下逐渐向下游推进,分为两期进行。按照各队劳动力的多少,工委会划定施工段落,分包给各大队,共“四包”,即包质量、包数量、包时间、包安全。挖方渠段,土质较好,容易开挖的,用洋镐、铁锹直接开挖,用抬筐、背篓把沙土运出去;遇上红板岩,就用炮炸,人工钢钎打眼,放黑火药爆破。

        施工中最大的困难是运力不足,材料奇缺。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车,当时十分稀缺。工委会极尽所能,筹集到的马车60辆,构成了全部运力。为解决工地材料不足,工委会办起了小煤矿、白灰厂、炸药厂、石料厂、铁木器加工年厂等五个小型厂矿。

      修渠最难的是渡槽和隧洞工程。修建渡槽高空作业,不容易上料,而且需要水泥。工委会要求各社队把最优秀的砌石技工安排到渡槽工程中。负责备料的石工队吃住都在深山沟里,就地开采加工料石,再用马车拉倒工地上,供修筑渡槽。

      隧洞开挖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每两人分为一组,一人抓手钎,一人抡大锤,砸上十几下,用小勺掏去洞内的石沫,再继续钎砸。慢慢地钎砸出一个炮眼。黑火药威力小,危险大。稍有不慎就发生意外。没有架子车,碎渣用独轮车拉,大渣用人抱。没有电,洞子里点着汽灯或煤油灯,光线非常暗。没有通风设施,炮烟排不出,硫磺的气味呛得人睁不开眼。

        1958年,在“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干部群众都以跃进的姿态参战,发扬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工程进展很快。1958年国庆时,已开挖明渠15公里。1958年底,海石湾到红古崖23公里渠道已具雏形。

        1959年3月4日,谷丰渠开闸试水。到5月初时,从虎头崖到王家口,放了60天水,大小事故出了13次。工委会组织民工边试水、便维修、便完善。红古城以上各生产大队开始整修田间渠道,还开始建修水磨坊。由于渠道上没有排洪设施,一下雨,洪水入渠,泥沙大量淤积,7月份的一场大雨,新挖的渠道大部分被淤。

      1959年冬季农闲后,红古公社再次集中人力,实施二期工程,开始修建从红古崖到青土坡的渠道,同时对一期工程所建渠道继续扩大断面。此时湟惠渠灌区湟兴、平安、达川等大队已并入红古公社,也加入战斗大军。谷丰渠工委会改名为谷丰渠水利兵团,按军事化建制,10个生产大队共成立了10个营。每天上工人数保持在2700-2800人之间。

        当时正值全国掀起技术革命浪潮,谷丰渠工地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出现高线运土等一大批新工具。兰州市委两次在谷丰渠上召开技术革新现场会,全市都在学谷丰、赶谷丰、超谷丰。1959年12月10日,甘肃日报发表了《贯彻‘社办为主’方针,大搞工具改革,谷丰渠工程实现半机械化》的专题通讯。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食堂化运动,大闹钢铁,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粮食欠收。1959年春天,工地上口粮不足。吃饭不再管饱了,开始定量。面粉供不上,吃不饱肚子,民工干活没力气,生产不安心。各大队安排人员野外挑野菜,开始吃窝窝头、菜团子,补充粮食不足。1960年后,生活更困难了,吃着野菜拌汤,还在修渠。吃不上饭民工一个个逃走,就这样谷丰渠的建修悄无声息地在饥饿中停工了。1961年成立的谷丰渠管理所,从谷丰渠工委会接管了谷丰渠的管理工作。谷丰渠管理所修修补补谷丰渠,供水时断时续,灌溉面积甚少。

      据统计,1958年至1962年谷丰渠第一阶段“民办公助”建设期,共用劳动力80万个,累计享受公助资金47万元。

二、市级整修

      1962年底,在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情况下,对谷丰渠的整修显然迫在眉睫。这年国家下达给谷丰渠农田水利事业费26万元,水利补贴粮4万斤。市农牧局和红古区人民委员会将整修分为冬修和春夏修两个阶段,再次组建了谷丰渠工委会。冬修主要是清淤和扩渠,从1962年11月12日开始,到1963年1月10日结束,历时五十余天。红古区属的七山、临坪、鳌塔、兴隆、通远、红古6个公社民工800多人参加,共投入劳动力3.2万个,完成土石方工程量2.8万方,储存砂石料0.3万方。1963年3月中旬整修工程开工。按照市农牧局和区人委指示,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完成要害工程,即时通水,保证夏灌苗水。工委会的施工安排密切结合农业生产展开,农闲多干,农忙少干。平均每天投入劳动力600个。整修工程分包给各个生产大队,1963年7月初全部结束,除了完成计划内13项工程,还额外建修了渠首临时木闸板,开挖洪道两条,完成土石方5.5万方,浆砌石0.2万方,砼0.03万方,投入劳动力7.6万个工日,投入资金21.9万元,动用国家补助粮4.4万斤。整修后的谷丰渠当年灌地6千亩。此施工期为第二阶段。

三、续建工程

      1963年是谷丰渠发展史上极具重要意义的一年。这年秋,谷丰渠工程被列入1964年度国家基本建设项目。1963年9月26日,兰州市人委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做出关于成立兰州市谷丰渠水利工程处的决定。处长由当时的兰州市农牧局副局长孙昌担任。市农牧局、市民政局、谷丰渠工委会从全市各单位物色抽调适合从事工程建设的干部。省直有关部门也对抽调技术干部提供了积极主动的支持。1963年底从省直机关和全市抽调的的技术精英汇集在谷丰渠。工程处租借到青海省石油勘探队2000多平方米的旧房一处(即今市生态林场一队住地)。

      为了便于衔接工作,红古区指派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史鉴到工程处工作,担任工程处副处长一职。

        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于1963年12月20日以甘农办算字第613号《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同意兰州谷丰渠设计任务书审查意见的通知》下达批复,批复谷丰渠“灌溉面积八万亩,总投资控制在七百五十万以内,分两期建设。”

      省人委的要求,要确保现灌,1964年灌溉面积务必达到1万亩。为此省水利厅和谷丰渠工程处都将红古灌区田间工程作为首要任务。谷丰渠工程处成立了设计室,技术人员白天搞野外勘测,夜间挑灯夜战,加班搞内业计算和绘图,消化当天的勘测资料。规划设计分批次呈报给省水利厅,由省水利厅审查批复。

      1964年 3月,红古灌区田间工程施工开始。1965年6月底,红古灌区田间工程基本完工。1965年底时完成了干渠建筑物63项,整修渠道7.5公里,使用直接劳动力18万个,当年完成投资75.6万元。1966年底时,青土坡以上工程大部完工,当年完成了建筑物83项,整修渠道21.5公里,使用直接劳动力24.3万个,当年完成投资101.6万元。年底时,文化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工地上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不断被批斗或调回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谷丰渠工程建设难以为继,再次下马。一些半拉子工程,谷丰渠工程处移交给谷丰渠管理所于1967年完成。谷丰渠修到湟兴川的规划依然没能实现。

        谷丰渠工程处建修的三年,由于有国家投资,各个生产大队派去的民工都有工资补贴,且附近青海民和、乐都,永登、永靖等县都有民工有偿参加施工,是谷丰渠建设中相对顺利的一个时期。工程质量也较好,大部分工程建筑至今仍在使用。此施工期为第三阶段。

四、下延工程

        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兰州市谷丰渠水利工程处没完成自身使命就悄然解散。省人委批复的投资没用完的,由市农牧局核算后退给了省上。没能通水到湟兴川成了红古人的一块心病,广大干部群众要求续建谷丰渠,通水到湟兴川的呼声很高,人们渴望那些靠提灌浇水的农田能变成方便的自流灌溉,那些还没浇上水的旱田早日变成水田。再建谷丰渠,延伸谷丰渠到湟兴川的议题摆在了红古区革委会一班人的面前。

        1970年,红古区革委会专题向兰州市革委会请示,要求延伸谷丰渠。8月,市革委会同意红古区对谷丰渠下延,劳动力由受益社队和受益农场承担,市上补贴资金125万元。

        为了尽快实施谷丰渠下延工程,区革委会安排由区谷丰渠管理所牵头,从全区抽调技术人员展开工程测量。当时,红古区水利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工程常务副总指挥王树中戏称只有“两个半”技术员。所谓的“两个”技术员是指李锦文和王恭。李锦文是从湟惠渠管理所借调来的水利技师,富有施工经验。王恭则从甘肃师大地理系毕业、在兰州市谷丰渠水利工程处担任过技术员参加了谷丰渠施工,积累了一定经验。“半个”技术员是指只有初中文化的李国良。李国良于1964年2月到兰州市谷丰渠工程处测量队扛花杆、扶尺子,勤奋好学,几年下来基本掌握了经纬仪和水准仪测量原理和方法,施工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算得上自学成才,所以叫“半个技术员”。

        技术人员实地勘察测量,不久拿出了初步方案。从青土坡活不拉沟到湟兴,共9公里干渠,需要建修7座隧洞,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1-7号隧洞;虎狼沟、倒水沟沟道很深,不宜建修渡槽,计划修建2座倒虹吸。折腰沟、砂地湾、烧土沟、桥儿沟、小沟、三条沟等处计划修建渡槽7座。

        1970年10月27日,红古区谷丰渠下延工程指挥部成立,区委书记李凤林任总指挥,区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王树中任副指挥,坐镇工地指挥。谷丰渠革委会主任杜岐先、河嘴公社书记席珍、各农场负责人等为指挥部成员。

1970年11月2日, 1、2、3号隧洞同时动工开挖,标志着谷丰渠下延工程正式开工。技术人员分工负责,开挖掘进工作由工程受益区河嘴公社各大队承担,备料工作由非受益区的红古公社各大队承担。各农场主要承担材料支援和车辆拉运。

      开挖1号隧洞的湟兴大队效仿红旗渠的做法,在民工队中组建了铁姑娘班,班长曹多秀。铁姑娘班的姑娘们敢为人先,学习抡大锤、打炮眼、装炸药、点炮。起初大家都胆小手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一个个成了打炮眼、装药放炮的好手,为1号隧洞率先贯通立下了功劳。

        花庄大队和洞子大队承担了360米的2号隧洞修建任务。洞内没有排风设施,人呆久了发晕。技术负责人李国良和花庄大队的干部一块研究,放炮后用喷雾器在洞内喷水,对治理烟尘有一定效果。

      河湾大队承担了3号隧洞的的开挖衬砌任务。1971年3月初,3号隧洞开挖中出现半红板岩半砂砾层,红板岩开挖需爆破,而砂砾层一旦受震动马上冒顶开挖时流沙冒顶,非常危险,施工受困。为应对流沙,预防冒顶,指挥部研究后决定开挖面用木料支护,边开挖,边支护,便衬砌。下半部分的红板岩用扎钎大锤剥,尽量减少对流沙的震动。有一次,发生塌方冒顶,高度达到十几米,河湾大队不分昼夜三班作业,清了三天三夜才把塌方清完。

      4号隧洞是下延工程中最长的一座隧洞,原计划800米长。为了避开流砂层,变更线路增加到1200米。1971年4号隧洞先从进出口两头开工。为加快进度,6月又增加了两个工作面。1972年7月,4号隧洞贯通。

      1972年9月砂地湾渡槽开工,展开“砂地湾会战”,承担施工的是花庄大队和洞子大队。1973年3月,三条沟渡槽开工,承担任务的河湾大队。

        下延工程时,施工材料相当缺乏,尤其炸药、水泥用的多,十分紧缺。指挥部把任务分解给各农场,农场请示上级部门,落实支援物资。工地上办起了加工厂,从各大队抽调了十几名木匠、几名铁匠,木匠加工拱圈、模板等,铁匠加工码黄、炮钎、大锤、洋镐等工具。指挥部力争用好每一分钱,凡是可以借到的东西,绝不花钱买。

      1973年,下延工程进入后期,应修建的干渠建筑物全部动工,明渠开挖也全面展开,各农场派到渠道上的五六台推土机终日轰鸣不停。1973年7月初,鉴于最艰巨的两项工程四号隧洞和三条沟渡槽都已开工,而且进展顺利,胜利在望,红古区委提出“下延工程要争取在‘十一’通水”。号令一下,既是动力,也是压力。8月、9月,一个个工程相继告捷,明渠开挖也有序推进、逐渐完工。虽然大家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无奈三条沟渡槽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没有吊装机械,没能赶在“十一”完成,区委争取“十一”要通水到湟兴川的心愿没能实现。11月下旬,三条沟渡槽终于完工,区委迫切想着赶在谷丰渠冬季停水之前通水,最终于1973年11月24日举行下延工程通水仪式。

      下延工程通水后,为解决谷丰渠中游本康沟渡槽过水能力不足,工程指挥部又决定紧靠原本康沟渡槽再修一座同样尺寸的新渡槽。1974年3月本康沟新渡槽开工。技术人员考虑下延工程中拆下的旧木料很多,从节约投资、废物利用的目的出发,新渡槽施工采用了现浇法。1974年10月本康沟新渡槽建成并通水运行。该渡槽的通水运行,既标志着谷丰渠第四阶段,即下延工程的结束,也标志着谷丰渠历时16年的建设终于完工。

      下延工程的通水,使下游河嘴、花庄、湟兴等几个大队的几千亩旱田变成了水浇地,使原来低扬程提灌的农田都成了自流灌溉,原来高扬程提灌的兰化302农场、304农场、省建农场变成了低扬程提灌。最主要的是,终于实现了红古人把大通河水要引到湟兴川的夙愿。

      下延工程通水后,河嘴公社又组织社员群众起砂平地,搞渠系配套,几年下来,湟兴川变成了米粮川,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作者:何良忠,红古区谷丰渠灌溉所所长,水利高级工程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57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37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96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8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5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0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2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4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7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9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8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