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想到之前流行一个观点:“没有永远的朋友(还是敌人来着,忘记了),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也恕我无法赞同。以利相交,利尽人散。我一直秉持:与高者同行,与德者为伍。现代社会,不乏聪明人,能力很强的人,但好的德行却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这也不难理解作者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我想,人人都渴望友好,宽容,平等,和平,有温度的“生态环境”,这个跟我们自身有关。根据昨天听《道德经》所讲,我向这个世界投放了什么,这个东西还会回到我这里。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读到这一部分,我内心是喜悦的,因为转变沟通方式是我跟先生在暑假一直尽力在做的事情。记得有次跑完步回来做早饭时,我们探讨了一个问题,具体是什么我忘记了,但先生的后来的反应让我记忆犹新,吃饭的时候他说刚才他还在用惯性思维和反应去反驳我,还有点不太耐烦,一转念觉得我是在关心他,他不应该做这样的反应。对于他的反应我到没有多大的情绪,但对于他的反思确实闪亮了我,人在段时间能觉悟到自己的惯性思维在作怪并能做到纠偏,已属难能可贵了。(P3)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道德评判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中,作者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和他人做比较。比较蒙蔽了对人对己的爱意。
一点反思:庆幸的是我可能受了妈妈的影响,妈妈的心态特别好,她总说,人这一辈子,过好自己的生活比啥都强,别去攀比,心态不好的人,有钱有势也不一定幸福。老妈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刚结婚那会儿,我先生总说我妈妈不像农村老太太,说话有水平,思想撵潮流。想想也是受了妈妈的影响,盲目的乐观吧。
回避责任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我相信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 ““不应该”,“应该”,“不得不”谢谢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和评论是四要素之一。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P27-29 鲁思.贝本梅尔的诗写的特别好。特别是最后的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例如用“厨师”一词定义人。” 哇,这个论点太棒了。又得到了新的启发。我总是太感性,容易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而后面谈到贴标签。这个得杀伤力太强了,文中用“厨师”举例,除了职业,还有年龄,性别,住宅区域,收入等等,都会被贴标签。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P31区分观察和评论的表格很重要。
这个表格里,我发现很多我都“中”了,看来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时常保持警醒吧,同时讲给先生,我们一起互相提醒。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
今日读书完,希望明天能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