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过程:
1)什么是我的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清楚的表达观察结果,而不是评论或判断
2)我的感受是什么?感受有喜悦、开心、伤心、难过、气愤等等
3)哪些需要或愿望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需要类似被关爱、被尊重等
4)为了改善生活或现状,我的请求是什么?
使用非暴力沟通时,可以先从表达自己或者倾听别人开始;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谊相通,乐于助人。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异化的沟通方式: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们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产生负面影响。这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被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异化的沟通方式有: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1)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例如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以及被看做不道德或邪恶的。【价值判断。即我们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
2)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3)回避责任:人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需要负责。回避责任时,人们经常采用“不得不”、“你让我”之类的短语,或者将责任归结于他人或环境
4)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受到惩罚
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淡化了人们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强人所难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强调的观察,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保持完整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评论时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评论。
“每次”、“曾”等词语表达的是观察的结果、而“从不”、“总是”、“经常”、“很少”等词语表达的就是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他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主张学会区分什么是想法、什么是感受、什么是判断
在表达感受的过程中,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我觉得”往往表达的是想法、而不是感受;“被抛弃、被羞辱、被拒绝、被打扰、无人理睬、得不到赏识”等都表达的是想打,而不是感受。像“被忽略”,表达的还是中判断,也不是感受。感受是基于自己内心出发的。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流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此外,非暴力沟通还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和陈述、想法、评论以及观点做了区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们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通常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犯了错误;2)指责对方;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往往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需要有:自由选择、庆祝、言行一致、滋养身体、玩耍、情意相通、互相依存。
诚实可以使我们能够认识和超越自己的局限性
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认为自己要为他人负责,比如为别人的快乐负责
2)面目可憎:觉得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这样的代价很大
3)生活的助人:乐于助人,而且帮助别人是出于爱,不是恐惧、内疚、或者惭愧,是快乐的行为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应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给予的反应通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他人可能会作出积极地回应。
个人成长经理的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是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同时,我们也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的请求:需要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指出不希望对方做什么,那样对方就会很迷惑。对自己也一样,如果只是提醒自己避免什么,而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一样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使用抽象的语言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当对方给与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意反馈,那我们就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了解他人的反应:一般我们关心的内容有以下三方面:
1)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2)对方正在想什么?
3)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如何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或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非暴力沟通中,我们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集体讨论中的发言,我们需要清楚的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只能是浪费大家时间。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当成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不是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他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
分析妨碍了倾听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询问前,先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1)我们将体会到气氛变得轻松;2)他会停止谈话
倾听为对方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基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