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主题拆书训练营
第19次作业:《正面管教》
自选拆书片段:赢得孩子的4个步骤
I:重述片段
相信所有的家长都会赞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当是亲人,朋友,而绝不应当是敌人和对手。显而易见,家长们更需要去“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赢得”是一种双赢关系,而“赢了”则意味着将会出现失败者和受害者。憧憬一下,如果父母和孩子们能做到相互理解、沟通顺畅、合作前行,在孩子不断长大成人的过程中,父母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滋养自己、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一幅图画!
话虽如此,但赢得孩子却并非容易的事情。比起大人,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成长期,他们是天生的觉察者,但却是差劲的解释者——世界和大人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太好懂的。如果沟通不得其法,常常会越帮越乱。这时候,采用赢得孩子的“四步法”会对解决问题起到帮助。其主要步骤如下:
1.表示理解。表示对孩子们所犯下错误行为的一定程度理解,句式为:
“我猜你可能感到...” "我想你也许觉得...”
主要目的在于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后面的交流和引导作下铺垫。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表达理解之后,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即,确认感受。方法是,在上一句话的后面加上一句问话“对吗?”“是不是这样的呢?”
2.表达同情。同情不表示你认同孩子的行为,只是表明理解孩子的感受。之所以用同情而不用宽恕,是因为同情意味着平等尊重,而宽恕则常常会使人觉得居高临下。这个时候如果告诉孩子你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感受,效果会更好。句式为:
“我理解你的感受,以前我曾经也有一次类似的经历......”
3.倾诉感受。当你怀着真诚和友善的态度完成了以上两步,孩子将会很愿意听父母表达自己的的感受。此时可以使用简洁的一两句话完成表达。
4.关注解决问题。使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了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有什么好的办法,句式为:
“你看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以后不会再这样难受/不舒服/受伤害/......?”
要注意的是,有时候父母采用了启发式提问,但孩子们可能会回答“不知道”,要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保持耐心继续引导,关键在于不断给出提示而不是直接给出行动的答案。
适用范围:其实,赢得孩子的四步法不仅仅适用于孩子,对很多遇到问题和挑战的成人也是适用的。要注意的是,运用到孩子身上时,前提是孩子的情绪是稳定的,如果孩子处在激烈的情绪反应之中,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运用到大人身上时,对那些自我封闭,心中顽固的抱持着心理抵触、消极逃避、死要面子、倔强到底也不会认错的一类人,也是不适用的。
A:反思与规划
A1:回忆一下在你身边有没有过尝试去赢得孩子的合作和理解的例子?
上个星期儿子在幼儿园打架了。听老师在微信里给我说,这小子一个打三个,居然还没输,干得不错啊小子!看来身体素质挺好——不过作为父亲,这种行为本身还是不应该被提倡的,而且事情的起因还不清楚,我觉得有必要问问再说。
儿子放学回家,奶奶去接的他,等我下了班看到他,这家伙反应跟平时不太一样,并没有大声向我问好,只是抬头看了我一眼,又飞快的低头玩自己的玩具了。看来确实有情况!我走到他面前,一拍桌子喊道“嘿,小子!说,今天在学校干什么了?”儿子又抬头看了我一眼“没做什么啊?”看到儿子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我忽然觉得很生气,“没做什么?没做什么老师会无缘无故让你到后排罚站?你到底干嘛了?嗯!!”儿子头埋得更低了,把玩具一推,跑到自己房间了“爸爸好讨厌!我不喜欢你了!!”最后,父子之间一阵哭闹收场,我最终也没能问清楚为什么儿子会跟其他的几个小朋友闹矛盾。
反思起来,虽然我的本意是好心,希望和儿子讨论下在学校发生矛盾的过程,为他出谋划策,教给他方法和经验,但我和儿子的沟通从一开始就跑偏了——我没有理解孩子面对冲突之后内心的尴尬和不快,用调侃的方式跟他说话,这让孩子产生了不舒服、不被理解的感受。随后我既没有对此表示同情,也没有向他表达我对这件事的感受,父子之间从对话变成了对抗,事情走向了反面。
A2:设想一下未来如何运用“4步法”赢得孩子的合作?
孩子还会在成长中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的,父母的责任,就是在他们生命中的这些时候给予帮助和指导。如果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老师告知我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比如又被罚站了),我会采用四步法尝试着跟孩子进行良性的沟通。
首先,我要改变除了尊重和平等之外的任何其他态度,友善的表达理解“儿子,我听说你被老师罚站了,你一定很不开心,是吗?”同时,仔细的观察儿子的反应,如果他说不是,继续耐心的询问,直到我准确的确认了他的感受。其次,表示同情“我理解你的感受,因为那种情况实在是很让人开心不起来。我小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次......”接着,告诉孩子我的感受。“你知道我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吗?我觉得......”坦诚的告诉孩子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最后,引导孩子解决问题,“那你想想看,下一次怎么弄才不会被老师罚站呢?”如果孩子表示没有想法,我会继续帮助他,给出一些建议和提示,直到对这件事达成共识。
孩子成长不易,为人父母不易。但我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努力去面对人生所有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