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看”人体生理》(6)
脏腑的联系
黄岐之
人是自然之物,其组织结构器官在远古时期就被先人发现,人体的组织结构器官是如何联系起来,形成正常的生理现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脏象主要由五脏六腑功能决定。“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中医基础理论》),也就是说,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及联系影响了人的生理活动。
人体的生理是在“吃喝吸等补充食品和营养,不断新陈代谢,维护生理需求,拉撒呼等排出体内废物废气”过程中产生和维持。因而俗称“人体象管道”,外为脏,吸收精气:内为腑,传化糟粕。五脏六腑功能协调,气机畅通,生理正常。“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吃喝从口入和鼻吸入气,在气血作用下,产生的精气(后天之气)有清浊之分,清气上升为阳气,浊气下降为阴气,下阴二窍排泄糟粕。其中的部分精气被脏腑吸收用于功能消耗,另一部分精气被肾脏收藏,供养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说,人体的生理过程是后天之气在先天之气作用下变为精气,精气一部分供养脏腑功能,另一部分供养为先天之气,由此循环往复。
人的生理是体内气的变化形成的。“人死气亡”,活的人体才有正常生理,但是,人体是一个特殊封闭系统,任何形式的开放就会衰失“气”或破坏人体的气机。
先人将自然现象与规律运用于人体中气的运动与变化。将人体看作天地构成的宇宙,气在天地之间运行。东为肝,大地回暖,南为心,天气炎热,西为肺,秋风收敛,北为肾,生气收藏。脾为长夏。肝心肺肾为四象,脾为四象轮旋中心之轴。《四圣心源》曰,四象轮旋,一年而周。脾胃为中轴,脾左升,则肝生热心长火,胃右降,则肺收阴肾藏精。人体中气的阴阳,以中气(脾胃之气)为中心,形成阳气左升阴气右降的过程。人体头为上,阳气朝上升,腹为下,阴气向下降,中气在中旋动,促进阳升阴降。 《四圣心源》曰:“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
《四圣心源》又曰:“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注:脾);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注:胃)。”
脏腑表里,脏气主升,腑气主降,一升一降,推动人体之气的阳升阴降。
脏腑的功能是通过其气的运动联系,形成了人的生理。肝生心长,肺收肾藏,皆因为脾升胃降。气之阳升阴降,一气周流,生机盎然。
(《从中医“看”人体生理》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