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小组S2#阅读笔记_丁雪欢_印尼、泰国学生“连”字句习得考察_语言教学与研究_2013(4)

今早回听了一节周老师习得课内容,为课程论文做准备,关于“得很”的习得。寒假在即,做实证研究显然不实际,不如就做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搜到一些基于语料库的论文,从师姐的这一篇看起,可以作模仿的范本。

这篇论文一看就是周老师习得课的套路,所以易读可懂。

引言:

1 “连”字句是什么.

"连"标举极端事物,其后成分是说话人着意强调的事物,是对比项里最极端的一个。(周小兵1990)

2 "连"字句的二语习得研究现状

研究少

3 优势条件

印尼、泰国学习汉语人数多,暨南大学的语料库方便搜集两国学生语料。

“连”字句的中介语系统

1. 使用频次

高桥弥守彦1988对“连”后成分的分类:

本研究依此分类归纳印尼、泰国学生的”连“字句语料。分初中高阶段,得出3X5的使用频次表

对其卡方检验,发现五类有显著差异,但初中高不存在显著差异。两国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2 五种情况的使用频次排序

2.1 使用最高的

2.2 使用最低的

2.3 重动“连”字句的缺失

2.4 现有的少量三种偏误

3 “连”字句中“都/也”的使用

3.1 “也”频率高于“都”

3.2 “都/也”遗漏整体少,极少数“还”误代

“连”字句的习得

1. 对语料进行归纳,分出六种方式。得出3X6的使用频率表

卡方检验,六种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但初中高三级差异不显著。

2. 习得特点

2.1 明确掌握该句式其后成分的特点,理解语义。正确率高

2.2主要采用的方式

2.3方式从初到中到高,逐渐丰富的趋势显露

2.4 语境有复杂化趋势

“连”字句习得的影响因素

1 整体认知策略

2认知难度、习得难度(自然度)

3语言普遍性

4母语迁移

结语

研究发现:

1. 印尼、泰国学生使用率最高的“连”字句方式:

2. 缺失的句式:

3. 出现偏误的句式:

4. 习得特点:掌握语义及成分特点、主要采用的方式;使用的趋势

5. 印尼语、泰语和汉语的差异度不一,但习得规律相似,说明普遍性、认知等因素的作用比母语迁移的作用更明显,即:母语特征迁移的可能性受制于认知难度和语言普遍性。

个人感悟:

个人认为这一篇中规中矩又不乏结论的习得课程论文,周老师学生的痕迹非常明显。非常容易习得。

可以借鉴的地方:

以中介语语料库作为研究对象,避免了找不到测试学生的尴尬。

该研究找到了有效“连”字句语料373例。

我准备写的“得很”研究,应该也能找到一些。

该研究以印尼、泰语为二语者,

我目前找到的“得很”偏误,以日韩居多,惊人地相似。我可以再加一个母语者频率做对比。

周老师上课时已经点化了一些重点的解释方向。我要理出框架,就可以着手统计、分类,再解释了。

这篇论文有几个解释的重点部分值得反复阅读模仿:

在解释学习者习得特点的那部分:

主要以表极小量的“一+量名”短语、有序名词来显示VP的最低可能性。印尼学生中,这两种方式的句子频率分别是18%,33%,合计51%。这两种方式在初中高各级使用率最高,有序名词现实极端方式的使用率更高。泰国学生中,这两种方式也是最高的。连后“一量名”短语的使用比例在初中阶段更高,整体使用率也比印尼学生高。

本文的解释:

以“一+量名”短语、有序名词来体现X极端性是更显性的方式,通过上下文或整个语篇来体现X的极端性,是相对隐性的方式。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显性方式来表达语义,这也符合二语学习者的认知习惯。况且,表极小量的“一量名”短语,置于“连”之后得到强调,通过对最小量的否定来否定全部,是各种语言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普遍性高的形式在输入中极易被学习者关注、吸收并优先产生。

对 重动的“连”字句缺失 的解释

重动的“连”字句是特殊的一类,学生语料中有接近这一句式的,但回避了重复的动词。

"连V都/也VP“没有被两国学生使用,但印尼语、泰语中有与之对应的句式。学习者之所以没有迁移母语中的相似项,可能与学习者优先习得更普遍常用的语言项、后习得不太普遍常用的项目的规律有关。这说明,母语迁移的可能性还要受制于语言的普遍性。

是一篇简单易学的文章。赞一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