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回听了一节周老师习得课内容,为课程论文做准备,关于“得很”的习得。寒假在即,做实证研究显然不实际,不如就做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搜到一些基于语料库的论文,从师姐的这一篇看起,可以作模仿的范本。
这篇论文一看就是周老师习得课的套路,所以易读可懂。
引言:
1 “连”字句是什么.
"连"标举极端事物,其后成分是说话人着意强调的事物,是对比项里最极端的一个。(周小兵1990)
2 "连"字句的二语习得研究现状
研究少
3 优势条件
印尼、泰国学习汉语人数多,暨南大学的语料库方便搜集两国学生语料。
“连”字句的中介语系统
1. 使用频次
高桥弥守彦1988对“连”后成分的分类:
本研究依此分类归纳印尼、泰国学生的”连“字句语料。分初中高阶段,得出3X5的使用频次表
对其卡方检验,发现五类有显著差异,但初中高不存在显著差异。两国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2 五种情况的使用频次排序
2.1 使用最高的
2.2 使用最低的
2.3 重动“连”字句的缺失
2.4 现有的少量三种偏误
3 “连”字句中“都/也”的使用
3.1 “也”频率高于“都”
3.2 “都/也”遗漏整体少,极少数“还”误代
“连”字句的习得
1. 对语料进行归纳,分出六种方式。得出3X6的使用频率表
卡方检验,六种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但初中高三级差异不显著。
2. 习得特点
2.1 明确掌握该句式其后成分的特点,理解语义。正确率高
2.2主要采用的方式
2.3方式从初到中到高,逐渐丰富的趋势显露
2.4 语境有复杂化趋势
“连”字句习得的影响因素
1 整体认知策略
2认知难度、习得难度(自然度)
3语言普遍性
4母语迁移
结语
研究发现:
1. 印尼、泰国学生使用率最高的“连”字句方式:
2. 缺失的句式:
3. 出现偏误的句式:
4. 习得特点:掌握语义及成分特点、主要采用的方式;使用的趋势
5. 印尼语、泰语和汉语的差异度不一,但习得规律相似,说明普遍性、认知等因素的作用比母语迁移的作用更明显,即:母语特征迁移的可能性受制于认知难度和语言普遍性。
个人感悟:
个人认为这一篇中规中矩又不乏结论的习得课程论文,周老师学生的痕迹非常明显。非常容易习得。
可以借鉴的地方:
以中介语语料库作为研究对象,避免了找不到测试学生的尴尬。
该研究找到了有效“连”字句语料373例。
我准备写的“得很”研究,应该也能找到一些。
该研究以印尼、泰语为二语者,
我目前找到的“得很”偏误,以日韩居多,惊人地相似。我可以再加一个母语者频率做对比。
周老师上课时已经点化了一些重点的解释方向。我要理出框架,就可以着手统计、分类,再解释了。
这篇论文有几个解释的重点部分值得反复阅读模仿:
在解释学习者习得特点的那部分:
主要以表极小量的“一+量名”短语、有序名词来显示VP的最低可能性。印尼学生中,这两种方式的句子频率分别是18%,33%,合计51%。这两种方式在初中高各级使用率最高,有序名词现实极端方式的使用率更高。泰国学生中,这两种方式也是最高的。连后“一量名”短语的使用比例在初中阶段更高,整体使用率也比印尼学生高。
本文的解释:
以“一+量名”短语、有序名词来体现X极端性是更显性的方式,通过上下文或整个语篇来体现X的极端性,是相对隐性的方式。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显性方式来表达语义,这也符合二语学习者的认知习惯。况且,表极小量的“一量名”短语,置于“连”之后得到强调,通过对最小量的否定来否定全部,是各种语言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普遍性高的形式在输入中极易被学习者关注、吸收并优先产生。
对 重动的“连”字句缺失 的解释
重动的“连”字句是特殊的一类,学生语料中有接近这一句式的,但回避了重复的动词。
"连V都/也VP“没有被两国学生使用,但印尼语、泰语中有与之对应的句式。学习者之所以没有迁移母语中的相似项,可能与学习者优先习得更普遍常用的语言项、后习得不太普遍常用的项目的规律有关。这说明,母语迁移的可能性还要受制于语言的普遍性。
是一篇简单易学的文章。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