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是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这个观念从小就种在我心中。
在我很小的时候,一过年,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跟着母亲去姥姥家,然后在几个舅舅家挨家挨户吃饭,几乎每家的饭都吃过了,也玩得不再新鲜了,才回家。
后来姐姐出嫁了,大年初二我们又等着姐姐、姐夫带着孩子们回来住娘家。
因此,大年初二回娘家好像是恒古不变的。
但是等我出嫁后,才知道大年初二还有一种习俗,那就是给逝去的亲人上坟,我婆家这边的风俗就是这样。这让我大跌眼镜,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为了和气只能是随乡入俗。
今天我起了个大早,准备上坟的东西。
一小盘水果,苹果、橘子、火龙果,红黄绿三样;
一小盘面食,饼干、蛋糕、馒头、糕点、饺子五样;
一小盘肉食,四喜丸子、猪头肉、猪蹄子三样;
还有一盘干果类,各种干果各来三个,汇聚一起五颜六色。
婆婆说,这些东西没什么讲究,有啥拿啥,意思意思即可。
婆婆嘴上和我是这样说的,但实际上,我看她准备时,总是准备那些公公生前最爱吃的食物。
有时遇到下雪天,路况不好,婆婆就会说,不去上坟也行,安全要紧。但是有一次我发现婆婆在家里自己摆了公公的遗像,然后把刚做好的饭菜和各种好吃的放在照片跟前。
通过几次的观察,我发现婆婆从内心深处是想让子孙们给逝去的老人上坟的,其表面上装出不在乎的样子是为了给儿孙们宽心,同时也体现出她的大度。这就是婆婆的高明之处。
我看出婆婆的心事后,就更能理解他们初二上坟的心情。于是每到大年初二,我也像婆婆一样精心准备上坟的东西。爱人看到我的认真态度,打心里也高兴。
今天在网上搜了一下,原来四川、福建等地也有大年初二上坟的习俗,长辈们带着晚辈找到祖先的墓地,供奉祭品,怀念先祖,了解自己家族的延续与故事,继承传统。
看来,凡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习俗,都是有道理的。我既然嫁入其门,必然要按照他们的习俗去行事。
记得在学习阳明心学时,阳明先生在《答刘内重书》中,劝刘内重:“眼前路径须当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古人说得对,做人要大度,不能小肚鸡肠、斤斤计较。
我之所以记录这件事,一是因为这件事确实曾经影响过自己的心情;二是平时不多言语的婆婆真的很大度,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许我最想表达的是大年初二我想家了。虽然每天几次和父母视频聊天,但是终究抵不过回家坐在父母的炕头上看一眼的温暖。
记得2016年2月9日,丙申年正月初二,我因为想家,建了微信群,把家人们请到一起,当时的群公告,至今没有删除,现在看来,那时肯定也是思念之情难以掩饰。
今天,我又写下了这篇文章,时为癸卯兔年正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