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和独立居住的爸妈约好,趁成都春暖花开之际,我们一家开车陪他们到郊外走走。
接到他们,一上车,我妈就递给我女儿一盒精美的蛋糕,女儿很开心,夸张地闻着蛋糕,看到她的夸张,我爸妈乐了,这是他们仨的互动模式。我把出发前刚买的、切好装盒的西瓜递给我爸,他愉快地接过去,吃了起来。我给妈妈说,也给她带了她喜欢的芒果。她马上说:“以后不要再为我买,我现在不喜欢吃了,水果有些凉。”我顿了一下,这样的回应,我很熟悉。
曾经,我送她的围巾,没多久,她以各种不合适退给我;去看望她和我爸,要离开时,她把我特意买给他们的新鲜面包往我手里塞,硬要我带走;商量好陪她和我爸出去游玩,临行前一晚她来电话说不去了,觉得太麻烦......当我被她“堵”回来;当我猜她想要......,但她却坚决地说“不要再为我(们)......”,我很难了解她的真实想法时,那些反复劝说、解释、推让,会让我烦躁、无奈、着急和生气。
但这几年不断的学习,让我越来越能理解她的“不要再为我(们)......”,理解她很多看似坚决实则纠结,理解她不愿麻烦他人(哪怕是她的子女)的后面,是希望彼此轻松,是对他人的体贴,是她的心安。我也看到自己的情绪下面,是多么希望对妈妈爱的表达能被她理解和接受,也多么希望妈妈理解她自己的需要、能爱她自己。所以,慢慢我能平静地听她这样回应,会告诉她在我这里一点都不麻烦,我很乐意、很高兴这么做。
而这次,当听妈妈说“不要再为我......”时,我突然想和妈妈多说说:“老妈,你看你们给齐齐(我女儿)买蛋糕,她多开心,一会儿的功夫半个蛋糕都下肚了,你高兴不高兴嘛?”女儿在旁边,夸张地配合着,很好吃很享受的样子。
“嗯,看到她吃得这么香,就晓得她喜欢这个蛋糕。”
“那你高兴不高兴嘛?”
“高兴啊!”
“如果我要把蛋糕还给你,还说‘以后不要再买了,她不喜欢吃这些’,你会有啥感觉?”我边说边把蛋糕包装袋往我妈怀里推。
“我会觉得给你买了你还不喜欢,算了,下次不给你买了。”
“那你会觉得高兴吗?”
“不会,心里会有不舒服。”
“对啊,老妈,你看,如果我们给你买东西,为你做点啥的时候,你能开开心心地接受,我们会很高兴,对不对。”
“晓得了。嗯,你是学心理学的。”(这句话的意思我理解为,你用你所学,这样来说,我真的理解了)
我爸爸在旁边说了一句:“以后儿女给你的东西,你就接着。”
“好!”
我相信我的妈妈,那个时刻真的理解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引用的这段话,也会慢慢开始“欣然接受”:
你取之于我,
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
让你欠我的人情
而是因为想活出
对你的爱。
当你取之于我,
我感激你的赐予。
感谢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创立“非暴力沟通”,帮助我们有能力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