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孔子,苏格拉底及其他

孔子

书,接上回。继续读《静悄悄的革命》。

如何打破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如何破解和超越“主体性”神话,作者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读着读着第三小节,突然想起了《论语》,想到了《理想国》。千年之前,孔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教育教学,才真真正正算得上“润泽”,于是有了这篇《静悄悄的革命》随感:孔子、苏格拉底及其他。

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观点提炼:

本小节,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润泽的教室。在这间教室里,不再有主体性的神话,取而代之的是润泽的、构筑着人与人安心和轻松自由的关系的学习场所。这间教室的核心是“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以此来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应对”教学中,学和教都是中心,倾听大于发言,不以群体为对象谈话,而是以一个个学生展开对话。

随性随感:

对“润泽”这个词很感兴趣,书中的解释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我倒感觉,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它最合适,“润”对于师生双方,是对等的,是通感的,实现“润”的方式是学生的被动能动性和师的应对。“被动能动性”是一个有意思的提法,既强调了学生的能动性,也强调了学生的被动关系,更主要的是摒弃了主体性的绝对化,打破了“神话”。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可以“回答”,被动;当然,也可以“提问”,能动。学生之间也可以这样,你问我答,我问你答,双方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实现能力的双重提高。

我重点关注了师的“应对”。这种应对不止体现了教师的语言,而是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其中,“倾听”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教师是个讲话的行当,怎么讲,讲的态度,讲的方式,身体语言的外显,等等,能够被很多人关注,但是,怎么听,听的态度,听的方式,并不为人所关注。好比一对说相声的,两个人,台上一站,自说自的,与观众没有任何的互动,所有的“包袱”都是自己的,然后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可想而知,效果会怎样。同样,课堂之上,语言霸权牢牢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上,没有倾听的姿态,也没有倾听的情感,怎么能有情感的共振,怎么能有双方的呼应和应答?

这里,作者没有分析到原因。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论语》,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收录于此。当孔子的弟子试图“反驳”孔子时,孔子便用尽各种办法(用的最多的是“譬喻”)来教育弟子们,这是,弟子们“发现”自己的无知,欣然接受。孔子是擅长言说的高手,也是善于倾听的智者,他能从学生的言语中发现“蛛丝马迹”,悄无声息地领着学生悟到更高更深的知识,这一切,这一种教学方式不就是佐藤学所言的“被动能动性—应对”的方式吗?

事实是这样吗?举个例子——

比如下面这段《论语》中的论述——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生子贡提出问题“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面对问题,老师孔子先说一词“可也”。不要小瞧小看这个词语,这个词既是老师对学生认真倾听之后的应对,也是对结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认可。当然,里面还包含着孔子对此结论的一点“不满”,因为他说的是“可”,而不是“是”,“可”表明尚可,暗含了还有更好的结论或说法,这就为孔子引导学生留了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孔子紧接着说,“未若”,好一个“未若”,引领学生朝向更广阔的思维天地,“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学生子贡大悟,搬来《诗经》中的文字“如琢如磨”来理解老师的话,孔子大喜,叫着学生的小名“赐”,赞叹着这位弟子。

短短的教学过程,孔子的倾听,启发诱导,学生的举一反三,实属极好极好的课例。孔子的倾听方式不仅是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重要的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情感,与子贡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共感共鸣。

大凡大智大慧之人,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境界。千年前,这种方法在欧美也很流行,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也多次使用。就拿《理想国》第一章来说吧,这一章记录了苏格拉底和对手讨论正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像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最著名的辩论赛,没有之一。两人争论不休,纠缠不清,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绝对的“烧脑”。面对对手提出的三个关于“正义”的结论,苏格拉底采用排除反证法,把对方的问题一一反驳,再用大量的实例、譬喻、反驳技巧等等,引导着对方寻找到对方自己的破绽,恰如其分、恰到时机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且让对手心服口服地接受观点。

整个过程,苏格拉底的倾听是第一位的,理解对手的言语和言语背后的情感,是第一位的,准确地接住对手的发言,并进行有效的反驳,让对话走向更深处,让思考迈向更远处。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什么会做到?他们自己先把自己培养修炼成了无所不能的“哲人”。

我们无法做到,哪怕是千万分之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不妨碍我们建立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和建设“润泽的教室”的可能和行动。

多想,多想,像孔子和苏格拉底一般,去倾听,去应对。哪怕只有亿万分之一!


柏拉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本书的评论 此书是对儒家这一人类历史上也许影响最广、流传历史最为悠久的伦理和精神传统的深思和启发式的阐述。它具...
    雷雷有话要嘚吧阅读 1,488评论 0 4
  •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区别 2015-06-26 无处不哲学 与时代的独立思想者同行 微信号ID:zhexue365 ...
    Life答案阅读 854评论 1 0
  • 中国商朝及西周时期,教育为贵族垄断与霸占,图书典籍收藏在宫廷之中,学校亦设在宫廷和官府之中,以吏为师,学宦不分,只...
    孔孟之乡阅读 2,879评论 0 11
  •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
    否二阅读 838评论 0 3
  • 目标体重80kg,目前91.5kg,11%脂肪基础代谢2200+800活动量~3000Cal维持体重整体热量控制在...
    SYF_LEO阅读 34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