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所谓心理免疫系统,就是一个人在各个情景中最底层的情绪喜恶。
例如在性格上,有内向外向,内向的人能从独处中获得能量,在一个人的环境中感到平静喜悦,外向的人要从跟人相处,得到认可和人际联系来获取能量。
心理免疫系统,实质就是你自己管理焦虑和控制感的系统。
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跟自己和世界打交道。有些人习惯一个人宅在家里,因为一个人最有掌控感;有些人一直对于过于亲密的关系抱有焦虑恐惧,恐惧失去;有些人恐惧在公众面前说话,焦虑于自己的水平太差被嘲笑等等等等。
我们都有一个心理免疫系统,曾经的心理免疫系统保护着我们,让我们免于失控。内向的人在独处中获得能量,恐惧公开说话的人默默积累,直至能有一天观点获得赏识和欣赏。但是在心理免疫系统作用下,还有很多人习惯成瘾,陷于消极抑郁的状态。
我的姐姐是个小学教师,毕业时在10个月游走5、6个城市找工作,最后尘埃落定找到一份工作。在工作之中,有特别多的压力和焦虑,我的姐姐从小就有看小说的习惯,而在近一年的压力下,我的姐姐越加沉浸小说中。我的姐姐虽然在小说世界里获得了平静和掌控感,躲开了一时的工作焦虑,但姐姐也一直被父母劝说批评为什么不克制些看小说。
姐姐曾经跟我聊过一些心里话,很难得有一次她跟我说(因为平时她都避开这种严肃话题,或是看着小说故意忽略我),她很想改变,但是她就是改不了。有时候她觉得真的很没用。
如何看清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
介绍下一个工具:心理免疫的X光片。他是哈佛大学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发明的。
为什么叫“心理免疫的X光片”呢?
凯根认为,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这个X光片有四步,以我自己为例子。
我是一个从小宅在家里长大的小孩,只有在上学路上跟小伙伴一起,其他时候很少出门。但宅到大学,还没出去旅游过,就有想法旅游,但一直没有行动。
X光片第一步: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重点是行为目标,而不是心情目标,也不是赚更多钱这样的结果目标。
我想达成的行为目标就是旅游。
X光片的第二步:你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每个假期我都会找事情做,参加培训班;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看书,不主动约朋友出门;不知道去哪里,也没有伴就打消旅游的念头。
我的目标明明是想要去旅游,但我就是做了许多相矛盾的行为。其实这些行为都是我的心理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参加培训班,是让自己有组织专心的做事,像读书一样。一个人看书,是自己的习惯,不用被别的人事物打扰扰乱。
而X光片的第三步,就是要思考: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也就是说,不自信地表达自己,有什么好处。
接着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去旅游了,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我很可能会误行程,迷路,漏带东西遇到突发情况很难受。或者旅途中遇到糟糕的坏人等等等等。
这就有了X光片的第四步:我的心里有一个重大的假设。那就是我一出门,我一定照顾不好自己,会有很多突发情况。
思考到这一步,就会发现,你的生命中有很多预设的脚本,当你一直在心理舒适区,你就会一直重复,重复自己原来应对问题的方式。
所谓心理舒适区
关于心理舒适区这个概念,我更认同得到的陈海贤老师对于这个概念的解读:
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就像假设我跟父母一起去旅游,还是有父母照顾解决我出行的一切麻烦,那我还是待在我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中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去过很多地方,却没有什么改变。去过西藏一百次,也改变不了一个平庸的人。
由此可知,跨出心理舒适区,不仅仅是环境,更关于自己的习惯惯性。
我通过前面的免疫系统X光,发现自己有个心理假设:我自己不能应付陌生环境的麻烦和困境。而我的舒适区就是把我的行程交由他人负责。
明白这点后,我就开始主动计划旅游,跨出我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