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摧毁了。——弗洛姆
之前,在研究根据学生的成绩而将他们分到不同班级的教育制度时,我就看到了一个特殊的事实。我主要是从欧洲得到的相关经验,却不知道这样的经验是否适用于美国。
我们发现在所谓的差班里几乎都是出身贫寒和心智低下的孩子,而在所谓的好班里,儿童的家境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的。这种现象并不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那些贫寒的家庭并没有为孩子的教育提前作好相应的准备,他们大多面临着很多的现实困难。这些父母花费在儿童身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甚至他们本身并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将一个并没有为上学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分入差班是欠妥的。
如果一个教师经验丰富,他会知道怎样对这样准备不够的情况进行矫正,比如让他们在优秀儿童的圈子里成长,他们就必定会受益匪浅。
相反的,如果将他们分入差班,他们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他们还会受到来自优秀班级的同学的讽刺和蔑视。因此,差班的氛围会让孩子们变得沮丧,并且不敢再勇敢地追求自身价值。
从理论上讲,我们应该支持男女同校。这样可以让男生和女生互相了解得更加清楚,可以促进异性之间的合作。然而,那些期望通过男女同校来解决所有问题的人,在思想上也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认清:男女同校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殊问题,如果不将其了解清楚并做出适当的处理,就很可能因为男女同校而产生一些两性问题。
比如,女孩子通常在16岁之前都会比男孩子发育快。如果男孩子不了解这一点,就有可能会伤到自尊。他们会认为女孩超过了他们,会觉得惭愧。他们很可能将这样的挫败感带到之后的生活中,再也不敢与异性竞争。
赞同男女合校制度的教师如果能够了解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这种制度做很多事情,否则,迎接他的将注定是失败。
此外,如果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不能监督到位,他们就会在性方面出现问题。
学校里的性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事情,教室也并不适合进行这类教育,如果在教室里对孩子进行此类教育,教师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正确地了解他们的观点。或许这样的行为可以让学生感到好奇,却不能确定孩子们是不是可以接受,更不必说怎样将它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了。
当然,如果孩子确实感兴趣,并且在私下里向他们请教,教师就可以做真实的回答。如果这样,他就可以得知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并且帮他提供正确的解决之道。
然而,在班级中进行讨论是没有好处的,这样的行为一般会让孩子产生误会,把性看成一件很随意的事,这样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任何在儿童教育方面受过专门培训的人,都可以轻易地区分出孩子们所带有的各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体态、他观看和聆听时的表现,以及他是喜欢与人交往还是显得孤僻,来判断一个孩子的合作程度。
如果他把书本丢掉了,或者忘记做作业,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不喜欢学习,我们必须要找寻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对学习丧失兴趣。
如果当其他孩子玩耍时他无法融入进去,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内心是孤独的,不自信的。
如果他总是期望得到帮助,我们就能够判断出他独立性较差,希望获得他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