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初开车行在横贯中国东西的G30连霍高速上,到硬卧走过陇海线,我不禁有点遗憾,我错过了那个“见谷架高桥,遇山开隧道”的人定胜天的精彩与艰辛。
无论哪个方面讲,我们不知不觉地都在无所察觉地、觉得理所应当地在无意识地享受着前人用智慧与汗水给我们创造的一切。一个个突破人们想象的超级工程,一个个惊世骇俗的经典论断,一面创造了现在,一面又暗示着我们去创造未来。
值得欣喜的是,从前有从前的詹天佑,当下有当下的和谐号;昨天有昨天的胶州湾(跨海大桥),今天有今天的港珠澳。每个行业都在努力地向它辉煌的曾经致敬,同时又一步接着一步地超越着历史。想到我,算是半个的语文教育从业者,看着被公认为语文教育界“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的文字,同时又看着被尊称为“新三老”之一钱梦龙的讲座视频。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从哲学上的规律来看,各行各业都是在各种矛盾的解决中,在各自的螺旋上升中得以生存的。
如同我,从来没作为真正的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却要在课上听课,还最好提出自己的改进想法。这其中似乎也有着越俎代庖的矛盾,而解决这矛盾,吸收前辈的长处作为经验,避开前辈的不足作为教训。此次有幸与郭老师同行,在黄土高原上,在曾经花了十六年造出了的庄浪梯田的陪伴下,上上下下三个小时,从天水到达了静宁县初中教育的掌门人——阿阳实验学校。与之前静宁之行相同的是,这是一所包含艺术馆、体育馆等各项素质教育设施完备的中学。然而,不同的是,体现此行非凡的是,区别于此前走马观花似的参观,此次是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文本的面对面的教学研讨活动,收获颇多。
在每组课堂结束之后的评课环节,由上课教师自己的说课、备课组长的评课和郭老师的总评构成。角度多元,观点翔实,于我而言更像是满汉全席。亲历每一节课,紧接着再倾听各个角度的评课,有微观的切入生发,有宏观的富于建设性的提纲挈领。阿阳实验学校为我们带来了常态而又多样的课堂。在每节课前,老师都安排了三分钟演讲活动,按照顺序,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有的同学讲的是与下面课文相关的主题,有的则是自己另备的主题,在初二级部有的老师还安排了评委环节。在和初二级部语文备课组长孙斌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他说道:只要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哪怕多花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的确,语文课到底教什么?听说读写应该最基础的了。张志公先生曾说:“能力要在活动中去形成,强调活动,强调实践,这是正确的。”而把类似的活动发展成为一种模式,一种习惯那是极好的,但与此同时应当避免程式化,随着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表达的需要应当在要求和形式上积极做出相应的改变,不让美好的初衷随着时间而流于形式。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学,一直在中考与高考的指挥棒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挣扎着,因此能协调好展现语文之美和保证应试之需那方是当下最接地气的语文大家。
我很赞同郭老师“做语文老师是幸福的”这句话,这幸福不仅仅是在走上讲台之后。在作为师范生的时候,已经是能够感觉到的。每一行里都有,看花容易绣花难的说法,做语文老师也是一样。如果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语文老师有什么,无非是照着书上念几个字罢了,考试成绩还是得靠数理化。殊不知,数理化的价值可能全部在分数上发挥完毕,而语文,给学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生,他的三观养成,他的社会交往,他的未来规划都可能是在语文课上启迪而来。宋宗举老师的《马说》一课,最后的“韩愈,我想对你说……”练笔设计,表面上是学生写作的练习,其实无形当中学生更为普遍的获得的是在失意的时候,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继续依然美好的生活。如同宋老师在学生人手一份的导学案的寄语所言:你错过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你依然拥有整个春天。而这些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冷冰冰的数理化所给不了的。或许也正因此,在我所见过的每一个优秀语文老师似乎都是温情满满的。从第一次实习遇到的全国优秀教师薛玲老师,第一次见面她就说,看到我就像看到了她的儿子一样,我当时所有的紧张和不知所措都化作了兴奋与激动。
如今,第一次到了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上求学,在开学伊始,真实地感受了何为“离愁渐远渐无穷”。那一段时间,做什么都不得劲,直到后来顺利地成为了郭老师的学生。火锅、大盘鸡、盖碗茶,还有入口生津的静宁锅盔……这些朴素简单的西北饮食,却成了我在黄土高原上最温情的回忆。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简单的饭桌,却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开拓视野的桥梁与阶梯。我和另外三位郭老师的学生,每次郭老师的召集都给我过节的错觉。这些都是一个诚心诚意的真正的语文教学从事者的潜在特质。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郭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给我的启示。在阿阳实验学校教研活动期间,每一节课,我都觉得流畅、紧凑,逻辑清晰,能想到改进的也总是老师的教学课件的设计更合课文主题,老师的语言表达再贴近点学生的认知习惯。而郭老师却总能在文本解读方面和教师的教学环节上表示肯定或提出可供大家讨论的焦点。因此,我常常焦急于自己是半个语文教学人。在评王亚妮老师的《说和做》一课时,我看来是漫不经心的上课方式,郭老师却给出了自然、易于学生亲近的教态。细细想来,的确如此,在王老师的课上学生确实少了些许拘谨,着实多了些活力,学生的思考也显得积极了不少。“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对话”是郭老师一直以来秉持的语文老师的三件最重要的事。这也正是我在未来的教师路上永远思考和不断探索的最基本任务。遗憾于因故提前返回天水,没能接着听完郭老师的专题讲座和在阿阳实验学校亲自上的课。但我想,能成为郭老师的学生是无憾的,而向郭老师学习亦是没有终点的。
当然,“做语文老师是幸福的”更是伴随一个语文教学从事者的始终的。上文所提到的孙斌老师、宋宗举也是郭老师当年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遇到自己的师兄那种感觉的奇妙,不言而喻。而我选择走上语文教学的路,不排除我也有桃李满天下的愿望,和改变学生、帮助学生走上更好人生的理想。
我想,需要学以致用不单是知识,更有一种涵养。对语文教育事业的忠实和探索,在前辈们丰硕成果基础上的再创造。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路有多长?它的终点应该是随着我们的探索而不断延长的,所以,这条万里路应该有万里又不止万里的一条路,我们既是路上的行人,又会是继续铺设道路的建设者。
如果可以,希望它也成为另一个没有时限的超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