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传统的端午节日。
昨天去超市,看到摆放着各种糯米粽子,甜的、咸的,肉馅的、豆馅的应有尽有。
使我想起了小时候, 姥姥包的那种简单、原始,纯粹用黄米加红枣包的粽子,有人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从小就被送到乡下的姥姥家。在那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
因为特别喜欢吃粽子,所以我至今对姥姥包粽子的过程,记忆犹新。
在每年的端午头一天,勤劳能干的小脚姥姥,就会忙着将黄米淘洗干净,用水泡上。再把粽叶煮透了待用。
第二天午饭后,姥姥便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她双手灵巧的,先取两张粽叶,重叠弄平整,再折成漏斗状,用左手稳定的拖住,右手先放一个红枣,以防止漏米,再放上黄米和两三个红枣,然后把棕叶折回,把米包严实,用事先泡好的马兰叶子缠绕扎紧,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完成了。
最后姥姥把包好的粽子,统一放入大铁锅内,压上重物(以免粽子移动煮破),加水要超过粽子,先用旺火煮沸,再改慢火至少煮两三个小时呢。
煮啊,煮啊。粽子终于在我的期待中,被煮熟了。剥开粽叶,金黄的米中,夹着几个大红枣。蘸上红糖,一口咬下去,哇!软糯香甜……
它有两种吃法,一种是趁热乎、松软,新鲜,蘸上红糖吃;另一种是凉着吃,那时候没冰箱,煮熟的粽子就都浸到凉水里。放学回家头一件事,就是从水桶里拿一个黄米粽子,心急的刚剥开就先咬一口,顾不上蘸糖,带着清香的粽子就进肚子里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黄米粽子,就算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啊。
老师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好感谢他带给我们如此奢侈的节日享受。
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大臣。他发现了秦国对楚国的威胁,就主张联齐抗秦。但是上官大夫靳尚,因受了秦国的贿赂,阻止了楚怀王接受屈原的建议,并将他放逐到了江南。
屈原在流放中,写下了优国优民的《离骚》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
公园前278年,楚国的国都被秦国攻破,屈原虽有心报国,却无力挽回,只得以死明志。在当年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后,含恨跳入汨罗江自尽。
百姓们异常悲痛,都用力地划着船,四处寻找屈原的下落无果,就包了米投入江中,让鱼虾们吃,以免侵害屈原的尸身。
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日,百姓们就赛龙舟和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一袋糯米红豆馅的粽子,回家蒸一下吃,但总是感觉缺少了姥姥煮的那种,黄米粽子的独特甘醇。
怀念姥姥,怀念姥姥包的黄米粽子。难忘儿时的端午节。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