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刚刚踏上或早已踏上写作之路的你有没有过像我一样的困惑?
经常为写什么发愁,好不容易有些触动心灵的事情记录下来了,却又发觉无法进行有效的观点提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最熟悉的生活与书籍结合了起来,一边用笔记录生活的细节,一边用书籍的理论来解释或回应经历的点滴。
也许,写作之路才刚刚开始,但这样的方式带给了我很多快乐和成就感。
从熟悉的事情开始写起,是很多指导写作的书籍给我们的建议。因为熟悉,所以总能有些感受和内容可以陈述,但若要对之升华,从常见的素材里凝炼观点,则需要脑袋里有真知灼见。真知灼见从哪里来,从好书里面来,如果把书的理论应用到素材中,你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爱思考的人,并且正走在让自己越来越睿智的路上。
我是如何实践的呢?
01 素材——从感受最深的领域开始写起
因为精力有限,越早确定自己的写作定位对自己的进步会更有利。
刚开始精进写作时,我以为自己对励志类文章更感兴趣。但几次落笔,几次练习,我发现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瞬间容易留在心里,并令我思考。
于是,我放弃了自己的执念,跟着内心的感觉走,随时把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让我有情绪波动的细节和事件记录下来。
如孩子走十几里地陪我一起回家;孩子外出游玩的表现;小女儿戒母乳;我辅导孩子做作业忍不住发脾气等等。
02 思考——精读与记录领域相关的书籍
书是用来实践和运用的。5月份以前,我阅读书籍的领域很杂乱,有心理学方面的,有个人成长方面的,有小说,有散文,甚至还有人物传记……读得不少,但感觉沉淀下来的不多。
为了改变这个现象,同时也由于当时在写育儿方面的文章时,觉得脑袋里空空,于是就让自己慢下来从精读一本育儿书籍开始。
第二遍精读樊登老师的《陪伴孩子终身成长》时,我发现自己对与孩子相处的细节有了一些解释,同时与孩子相处时也有了一些更加理性的反应。
03 成文——把书籍的理论融入对生活的记录
把书籍的理论应用起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克服人的惯性和惰性,但只要开始就会很有收获。
比如,一个很炎热的中午,因为与爱人有争执,两个女儿陪我走了很远的路回家。她们一路上表现得出奇好,没哭没闹,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走了回来。
在这事中,我想到了孩子对父母情绪的感知,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爱甚于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的观点,写了《孩子,妈妈要谢谢你》这篇文章。
写完之后,我感觉面对孩子时内心更温柔了,尽管生活还是一地鸡毛,但孩子给予我的感动让我更有力量面对生活的不如意。
同样《给大女儿的一封信》《给大女儿的又一封信》《你读懂孩子了吗?》等最近写的练习文,素材来自与孩子相处的细节,观点或灵感来自于阅读的书籍。
当然,有了写作素材,有了深入思考和灵感,还需要把文字设计在一个框架内。“what--why--how--yes”是我现在写作一篇文章之前有意识植入脑海的一种写作模式。文章的骨骼对了,方向都不会偏太远。
每个人的起跑线不一样,但若要进步,都要禁得起挫折和寂寥。希望自己在练习中,不断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素材积累能力、深入思考能力及行文逻辑能力,收获属于自己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