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一所小学上班,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在2号招生。1号中午我就发现家长(以老人居多)拿着小马扎,有的自带遮阳伞,在校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我问一位孩子奶奶:年轻人怎么不来排队?她说在家睡觉呢。我劝说她正常报名不必排队,她说儿媳发话了,说什么也得给孩子报上名,享受优质教育。
一晚上我都在思考,在家长心目中,究竟什么是优质教育?是名校?是教育质量?还是办学条件过硬、人文环境大气呢?虽然从国家到省市区都把“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作为努力的目标,不过家长们总是相信:一定还有更优质的。
在中国,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绝对是头等大事,每一个孩子美好的未来似乎取决于这个家庭是否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了更为优质的教育。所以很多孩子择校,跑十几里或几十里路上学,漫长的上学路就是一种疲惫与现实的较量;还有的孩子,小小年纪被报多个特长班、辅导班,课余生活就是在各种班之间走场。压力不堪之下,出现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心灵鸡汤盛行,告诉家长们比成就更重要的是“快乐和幸福”,中国孩子应远离课外作业、课外班、甚至应该远离中国的课堂。
前两年,“虎妈”和“猫爸”的教育观点之争,实则就是这两种声音两种力量的撕扯。但其实,“虎妈”的硬与“猫爸”软都是误读了“优质教育”。
首先,优质教育=名校吗?
优质教育=名校,这个等式在多数人心里成立。但大家都忘了一个事实——量力而行。曾有人问杭州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校长:你喜欢杭州西湖吗?校长答:我当然喜欢,我还很喜欢西湖边的别墅呢!但我从来不去纠结要不要拥有这样的别墅。一个现实中很简单的道理,在教育上却往往被忽视了。
朋友的儿子被同学一路护航绞尽脑汁终于送进了所谓的名校,不到一学期,她的女儿在班里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中不堪竞争压力,精神垮了、身体垮了,厌学、忧郁让孩子不想上学。
有的老师给学生留大量作业,暑假一天一篇作文,写错了题一罚就是十遍,这样的做法,恐怕孩子再也爱不上学习。但这样的班、这样的学校因为成绩尚好被家长判断为人人想挤进的名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