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方言,你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南方各省那些晦涩难懂的、隔条街都不一样的“鸟语”?可要论范围扩散之广,东北话绝对是当仁不让的第一。
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国的三大传染病是感冒、哈欠,东北话。甚至有人举例为证:在大学宿舍里放一个东北人,四年后还你八个东北人。只要和东北人呆上一段时间, 就算你是“一甲”的普通话,一开口还是发现自己成了“东北银”。它那“传染病”一样的感染性,仿佛有一种魔力,无论是哪里的方言,只要是遇见了东北话,分分钟把你带跑偏没商量~
和东北人有过交流的人都知道,东北话具有以下特点:
1、万能的“整”
在东北话里,“整”的含义包罗万象,适用于任何场合。它可以代表吃喝、可以代表无理取闹、可以同义于想办法,等等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东北人整不出来的。“整”这个字,简直是万能动词,可用于各种场景。
今天整个猪又炖粉条子=今天做猪肉炖粉条
咱爷俩整半斤白的=咱爷俩喝半斤白酒
老李你过来整几句=老李你来讲两句
你可别整事儿啊=你可别无理取闹
2、极其接地气的俚语口语词汇
在普通话当中,形容人的行为有很多成语,比如健步如飞、嚎啕大哭等。这些词文雅好用但不接地气,而东北话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跑得嗷嗷快、笑的嘎嘎的、眼泪哗哗的,凭借其口语化和生动化,给人一种亲切幽默的感觉。
在东北,
有一种开始,叫原先;
有一种不着急叫赶超道;
有一种唠叨叫磨叽;
有一种错误叫岔劈;
有一种显摆叫得瑟;
有一种舒服叫得劲;
有一种能耐叫尿性;
有一种中口吃叫磕巴;
有一种费劲叫吭哧瘪肚;
有一种角落叫旮旯;
有一种地方叫那嘎达;
有一种农村叫屯子;
有一种挑逗叫撩哧;
有一种坚强叫皮实;
有一种赶紧叫沙楞的;
有一种寻找叫撒摸;
有一种口水叫哈喇子;
有一种郁闷叫闹听;
有一种不耐烦叫滚犊子;
有一种傻叫虎了吧唧;
有一种脑残叫山炮;
有一种可能叫备不住;
有一种不可能叫够呛;
有一种另类叫隔路;
有有一种脏叫埋汰;
有一种闲侃叫扯犊子;
有一种聊天叫唠嗑......
还有啥,你来补充!
在东北,念英文字母是这样式儿的:
是不是天然就有一种逗你玩的笑果?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过笑归笑,咱们来捋一捋东北话的前世今生
东北话来自我国的白山黑水之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上古时期文字还是奢侈品,语言只能靠声音传播,所以东北很多方言至今都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东北除了汉族之外,女真族,契丹族,蒙古族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东北话也杂糅了多个民族的语言。比如常说做事不痛快的“磨叽”,以及无事生非的“折腾”,都来自于满语。清朝初年八旗入关,东北口音成为官方用语,后来与北京话逐渐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这在后来成为了汉语的标准。1955年,“普通话”在我国诞生,其以北方语言为基础,自然也少不了东北话的贡献。
东北方言其实还可以细分,咱们平时常常觉得辽宁人口音最重、吉林人次之,黑龙江人口音最轻,也是受东北官话的细分影响的,也就是可以分成黑松片、哈阜片、吉沈片,片下再有小片。
东北话能得到如今的江湖地位,除了接地气朗朗上口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体的传播。要知道,东北话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统一江湖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就出现了用方言播出的电视栏目,全国第一个用方言播出的栏目剧也是重庆的《雾都夜话》。2000年左右更是电视方言节目的鼎盛期,在这一时期,使用广东话、杭州话、长沙话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
然而,东北话凭着自身的方言特点和它具有的流行特色,以生动语言的通俗性, 高度口语的节奏感, 幽默诙谐的艺术美, 正通过小品、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流行在祖国各地, 成为具有新颖性、俚俗性和生动性的一种时尚的口头语汇, 也成为人们平淡口语中的佐料。
当然,还有一只强大的推手将“东北话”推向全国,那就是春晚。一年一度的春晚俨然是一堂活生生的东北话全国公开课,全中国人都在那个特殊的时刻盯着一群东北艺术家,看他们用最凝练、最形象、最搞笑的方言唠嗑。东北艺人们将二人转、东北小品等搬到了春晚上,像赵本山的《不差钱》、《昨天,今天,明天》等作品都曾经风靡全国。特别是别是还在网络没有发达的年代,很多人都准点守在电视机面前看春晚,这些充满着亲和力的东北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让原本就幽默风趣的东北话更加的充满着生命力,也被全国各地的人竞相模仿。
而这几年,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推广和各类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的制作播出,东北话更是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在全国掀起一股普及的浪潮。要命的是很多东北银并不知道自己在说是东北话,自认为是标准的普通话。"我也妹有口音呐!"
东北话折射出了东北人不拘小节、大气幽默的性格。请珍惜你身边的东北朋友,你不开心的时候,他会成为你的开心果。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在心里默默盘点起东北的明星都有哪些了?
快来评论区扩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