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曾经在节目中,袒露自己是那种不会拒绝别人的“讨好型人格”,“因为希望获得所有人的喜欢,所以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敢反抗人和事。”那之后,“讨好型人格”成为了网络上流行的热词,来形容总是害怕拒绝他人,下意识的讨好他人的性格。
闺蜜就是一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在那段时间,她发了数十条朋友圈,来宣布自己要“拒绝讨好型人格”,不做老好人了,告别这不顺的人生。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我无法断定闺蜜所谓不顺的人生是否是因为她的讨好型人格,但是,这确实给她带来了很多伤害。比如亲戚来借钱,不想借,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拿出压箱底的钱来,自己想用钱时还不好意思要,更不敢催人还钱。
或者好不容易出国浪一圈,却不敢提前发个朋友圈分享喜悦,朋友看到了让她帮忙代购,不知道怎么拒绝,之前总是逛完景点还得逛专柜,累得腰酸背痛。甚至连感情也不会拒绝,一个追了闺蜜好久的男生,明明不喜欢,但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拒绝还是答应了,可自己却每天过的不开心。
在她朋友圈宣告要学会拒绝后,她选择分手了,每天不用绞劲脑汁来想怎么应付约会,而是开开心心的在家学习做菜,和家人享受温馨的晚餐。人生的不幸,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学会拒绝一开始对于闺蜜来说,确实有点难度,总是担心会影响到和他人的关系,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她上瘾了,原来告别那些无聊的人情,才能有时间专注自己的事。
我们或许都想成为那种圆融通透、对人际关系游刃有余的人,可是却只能通过小心翼翼的察言观色来费劲维持关系,这样即伤害了自我,也还是难以在枝枝蔓蔓的人际关系中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三毛说:“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把生活还给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色里,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当讨好者卖力地讨好他人,极力地卖弄自己,渴求他人喜欢的时候,也无形中设立了一个又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设,去覆盖那个真实的自己,时间一长,就慢慢活成了那个人设的样子。
有句话说:“我走遍了全世界,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的笑容才是最美的风景。”愿你做一个快乐的人吧,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讨好谁,做自己就好,走自己的想走路,爱自己所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