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二十二》相关的文章频频出现我的朋友圈,得知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影片,顿感沉重,想着我要是在国内,应该不敢去看的。仍然好奇去搜关于这部电影的信息,看到网友们说,去看吧,没有放任何惨痛的历史,只是几个奶奶的日常生活。看过的人似乎都说:“电影结束后所有人都沉默着流眼泪。”
这个现象让我好奇,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只能狭隘的从电影表现手法和观众的观影感受,去思考。这部电影有理由重现悲痛而真实的过去,但它没有。即使这样,过亿的票房也足以说明多少人为之动容。可以为而不为,这让我想起国画中常见的留白的手法。一叠叠山水或兰草间空出来一片,亦或是整张纸面趴着两三只虾,没有画出来的那些,会让我们去想,而自己想出来的结果,比直观的视觉冲击更有打动内心的力量。
这又像是,屏幕里,人物在极致悲痛中并没有嚎啕大哭,而是攥着拳头,咬紧牙,脸上的肌肉绷紧,泪水划过脸庞。这样的表情,看着比放声大哭更痛。又像是少女偶遇心上人,垂着头不敢看,飞快瞟一眼又收回来眼神,这样一抹娇羞,似乎比开怀大笑更能体现内心小鹿乱撞。类似的微表情,小镜头,比摇着对方肩膀的咆哮来得更有表现张力。
什么时候,我会被这些内敛吸引了呢?
大概是伴随着这些瞬间改变的吧。小时候吃不惯的香菜和茄子,如今爱吃的很。一直钟爱重口麻辣的舌头,渐渐也品味出白粥的大米清甜。五彩绚烂的烟花,还是没有晚归家门口那盏专门为我点亮的路灯,来的温暖。不是被针扎到了才会觉得疼,只看到医院的白墙白床白大褂,身体仿佛就记得曾经的病痛。这些年生活将酸甜苦辣每一种滋味刻在我们的神经里,使我们不需要想象力,就能在朋友失意失恋失去亲人需要安慰时,做到感同身受。
跌宕起伏的剧情,哄哄烈烈的爱情,诡谲多变的魔幻,固然能吸引人,但一张小纸条,陪你哭泣默坐到天明,颤颤巍巍的手做出的热菜,这样的细节,更能牵动我们的心,我们的经历和成长,让我们能读出生活背后的语言。我们开始理解平淡之处有真味,也读出来恋人用陪伴说着“我爱你”,朋友用行动说着“我陪你”,亲人用一生的支持写着你们之间的血脉相连。
这样的我们,才能读懂克制背后的内容吧。我想《二十二》的导演,一定是懂生活的人。很感谢他,我们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用撕裂渐渐愈合的伤口。心疼老奶奶们,希望她们过好每一天,不用再想起来那些事,我们自当记得历史的教训。
起床,烧火,做饭,晒太阳。惊人的真相,汹涌的情感,被表达的如此克制,生活的平淡剪影,也有了千钧的力量。
何尝不是我该学习的一种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