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第四篇开始讲仁,仁是孔子核心的内容。那到底什么是仁呢?可以这样理解,道是形而上的本源,但是人会产生思想、语言和行为,如果这些符合道,那应该就可以说这个人是做到了仁。
4.1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译文】
孔子说:“安住在仁的境界才是最宝贵的。如果无法达到仁的境界,怎么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呢?”
【解读】
这里也就是引出主题,那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4.2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达到仁的人,既不能长期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也不能长时间保持快乐的心境。通达仁的境界的人,才愿安住于仁的心境,懂得运用智慧,才能发挥仁的妙用。”
【解读】
第一章讲仁,第二章只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做到仁是有智慧的,而做不到仁的人,是没办法长久的约束自己,也没办法长久的体验到快乐。所以有智慧的人会保持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