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月,映的是愁思
——浅谈《琵琶行》中的景物烘托
那年秋天,白居易江上遇琵琶女。听起来听其乐声悠悠伴风声瑟瑟。江州司马发出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而那沉浸在江水中的明月,更是引得白居易愁绪连连。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诗文开篇,诗人便描写了这无乐(yue)不欢,失望而归时的景色:秋风吹落了一树的枫叶和荻花,分别时云雾缭绕,一轮明月的月影沉浸在江水中。本是高朋满座的宴会,却落得这般凄凉的下场。诗人定是失望得很。曹孟德的宴会,有人鼓瑟吹笙,可他却只有满地的落叶。江中明月在怜悯他,甚至于隐身于“茫茫”中,不愿见其惨景。在诗的开头便用了景物描写,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愁苦,失落。
望着这背景,诗人听到了音乐声,琵琶声打破了沉寂。之后诗人便不吝笔墨地“描绘”出了他所听到的“铮铮然”的京都声。而这仙乐,也使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唯见江心秋月白”只看见江水中央那轮皎洁的月影。这一景象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静谧。众人皆惊叹于琵琶声的动听。而那一轮江中月更是体现了众人的惊叹与对此音的痴迷。
琵琶女自述经历使人动容。从前的种种美好奢华,都好似随秋月和春风而逝去了,年老色衰的她每天在渡口等一个不归商人。“绕船月明江水寒”,月兜兜转转,盈了又缺,在等待时江水是那么的寒冷,想着年少的辉煌,望着寒江寒月,愁思涌上心间。那时便触景生情,哀吾生之坎坷。
诗人听琵琶女诉说完自己的经历后也顿生贬谪之意,自家宅院里,尽是黄芦苦竹。曾经安适快活,不羁洒脱。如今却只能听“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春天的江岸,定是一番生机的景象啊!鲜花怒放的早晨,明月高悬的秋夜,不应是良辰美景?而诗人只能独自一人饮酒醉,举杯消愁愁更愁。那美景良辰,诗人无心欣赏,那美景良辰,只能徒增诗人的伤悲。乐景写哀,而更见其哀。
《琵琶行》中的景物描写不仅仅是描写景物,那些描写的景物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琵琶行》的传神之处不仅在于诗魔乐天对音乐的描写,更在于其用优美的文笔写出哀伤的景物。“江月”是白居易的愁,“江”是滚滚愁愁绪,“月”则是诗人本身,愁绪涌来淹没了他,我想大概是这样吧: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在江州的一叶扁舟上,遇悲人,听悲曲,观悲景,写诗,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