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遵循客观规律和内心就好,不必执着于事情之上的逻辑框架拘束,比如流程、责任、得失,这些都是人为的造作。拉长时间、拉远镜头看你一定会发现,这些构建在逻辑之上的东西,都是表象,都很脆弱、易碎。“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只付笑谈中”,青山是什么?是事情本身的规律,每件事情都有它应有的走向,被“笑谈”的往往就是那些人为的造作。应该怎么做呢?也简单,也难:
- 对于那些“愚钝”的人来说,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足矣:事来了,认真做,极致的做。在别人眼中“愚钝”的你每天但行好事,不问前程,反而容易做进事情本身之中,让事情逐步变好,进而得到这个世界的暗中奖赏。
- 对于那些“聪明”的人来说,反而难,需要把自己先从自以为“聪明”的逻辑框架中抽离出来,才能见到事情本身的规律。怎么抽离?把名相还原为具象,观点还原为事实,把手段还原为目的,把困境还原为生长,把发展还原为初心。这挺难的,是聪明人特有的难。
只不过,做事归做事,“心”别随事动,“心”是什么?生命情感。每件事情都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或生或灭,你尽最大努力就好,但不要把感情附在事情上,随之牵动,或喜或悲。
“心”应该放在哪里?可以放在“人”上。
《士兵突击》里袁朗对成才说过的一段话:“你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生命,可你从来没付出感情。你总是冷冰冰地把它们扔掉,那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 为一个结果虚耗人生吗?”
你可以活成一棵树,也可以把这些枝枝蔓蔓剪掉,活成一根电线杆,或者是这之间的某种东西,这之间的程度把握,本身就是修行。
《心经》中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觉悟的人,不会迷恋这世界上的任何说法,包括修心的方法本身,包括思想智慧本身,那些都只是手段。当有一天,你能不执着于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经验教条,就能远离颠倒妄想,心无挂碍,就有可能达到“出心不出事”的境界,体会到“有追无求”的乐趣。
我希望自己的生命像一条小溪,流到哪里就随遇而安,该做什么就把这个角色演好、演尽、演透。
路过森林,就浇灌草木,让它们茁壮成长。
路过青山,就滋养山涧,让它们清澈见底。
穿过田野,就灌溉庄稼,让它们丰收在望。
经过城市,就洗涤尘埃,让城市有清新的空气。
但无论我流向何方,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像什么,都不重要,我还是小溪,有着一份自己能体悟到的自由浪漫的生命活力。一边流淌一边欣赏路边的曼妙风景,人生路远,岁月漫长,冬去春来,冰雪消融,万物生长,静待花开。
单虓晗写于2024年8月10日
相关随笔
《2021年随笔: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22年随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022年随笔:真正的BUFF》
《2023年随笔:问心问情问道》
《2023年随笔:“黑客”之路》
《2024年随笔:做事与修心》
《2024年随笔:盛夏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