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转妈在福建汽车音乐调频听友群分享了“愤怒的选择轮”的正面管教工具。
有一位听友正好提出一个场景。周末出游,孩子要穿她自己选的衣服,家长不同意,两人折腾半天,孩子还不服气,好好的出游闹得大家心里都不舒服。
转妈:吃饭穿衣,做爹妈的都是想孩子身体健康第一位,是吧?
主持人:敢不敢狠心让孩子冻一天?回来喂姜汤?
听友:她选择表演的粉纱裙配肉黑两截的丝袜加黑凉鞋带跟的,雷人啊!
转妈:听起来是熊孩子自己乱搭配,还不听家长的建议。
听友:是啊,可能是芭比换装玩多了。
转妈:我想邀请你把自己变成你的孩子,想象一下,看看能想出多少个解决方案?
听友:好的。
主持人:这种角色互换是挺实用的方法。
转妈:妈妈让你穿她选择的衣服,你想穿自己选择的衣服,咋办?
听友:想不出,她的选择太雷人了,没法照顾她情绪。
转妈:头脑风暴一下,除了让孩子听你的还有什么?
主持人:可以让她雷人打扮上街,然后多拍照留念。(捂嘴笑)
听友:不去了,在家呆着。哈,她不会高兴的。
转妈:好的,其实刚才一分钟时间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你自己的选择论,有三个选项。1.听妈妈的;2.雷人出街,拍照留念和喝姜汤;3.不去了。是不是从只有对抗这一种选择变成了三种?
听友:是啊!
转妈:我们再来复习一下头脑风暴的原则,不批判,不赞美,不否定。
选择轮的核心理念:给孩子权力,信任孩子的选择,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
总结: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头脑风暴,用以上三个原则,想出最想试用的N种方法,让孩子动手制作一个穿衣选择轮。当出现冲突时,把孩子带到选择轮面前,问,你想试试哪一个?你猜,会发生什么?
这个案例带给我的思考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家长?
换位思考需要代入角色,明显那位妈妈还在自己的角色,加了一个“不去了”的选项。她自己也说,这样孩子不会高兴的,对抗很可能还在继续。
时间关系,转妈不能引导更多,但她已经给妈妈们拓展了思维。她在总结里说明了,遵守三个原则让孩子自己想N种选择。
如果有更多时间,在大家心情都好的情况下,来做选择轮。孩子的思维有时会在你的意料之外。
家长可以建议选项,比如“宝宝自己选衣服,允许妈妈搭配其中一件。”和孩子平等协商,只是加入一个选项,看看孩子会怎么说。
也可以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后再给选择轮做调整。
此外,家长不同意孩子雷人出门,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因为怕没面子。如果只是打扮不符合审美,想想我们过去的装扮家长看的惯吗?
一方面希望孩子自主性强,一方面连自己的衣服都不能随意搭配,怎么自主?
因为怕生病了。有时候是担心冻着了或者闷坏了,另一个群里有位妈妈很诚实地说,生病了还是家长累。有的妈妈已经能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大不了回来喂姜汤。
而且,多帮孩子带一件外套或者垫上汗巾,准备替换衣物都可以避免破坏全家人的心情。
选择轮的意义何在呢?
每个人的选择轮都不一样,它提醒我们,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我们的木偶,遇到冲突时,也不是只有一个对抗的方式。
制作选择轮的过程,是互相尊重、拓展思维、信任孩子的过程,也是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提高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愤怒选择轮”是居家旅行可以常备的。由孩子自己选择制作,自己考虑哪些行为可以缓解他的愤怒,可以看书、听音乐、打抱枕……情绪冲动时,带他到选择轮前瞄一眼,问孩子,你想选哪个?或者转转看。
和积极暂停角配合使用吧!
这是我家啊谷的“无聊”选择轮。
啊谷两岁多时,无聊就会去折腾弟弟,或者在我们上班时间,有时粘着奶奶不肯自己玩,所以有一天,我和他一起做了“无聊时,一个人玩”的选择轮。
可是他还画不出个所以然,为免他忘记自己的选项,我选择了小盆友最喜闻乐见的贴贴纸。啊谷兴致高昂!
当然,小龄的孩子的记忆力也不可小觑,据说他们能看懂并记住自己的鬼画符所代表的含义。
妈妈:啊谷,妈妈今天和你一起做个手工好不好?
啊谷: 好!
妈妈:让我们一起想一想,宝宝一个人玩无聊的时候可以做什么呢?
啊谷:可以玩车车啊,搭积木啊……
妈妈:哇~这么多啊,妈妈赶紧用笔记下来。
啊谷:??
妈妈:现在妈妈给宝宝一个圆形的盘子,上面画了线把盘子分成八个格子,每个格子里是宝宝喜欢做的一件事,宝宝愿意给他们做个记号吗?画画也可以,贴贴也可以。
啊谷:好耶!
妈妈:OK了。现在妈妈用两个发卡做成它的小指针。(懒妈妈的懒主意赞赞的!)你可以试着转转它,抖抖它。
啊谷:开心地玩着。
妈妈:那下次你无聊时或者奶奶没空的时候,你愿不愿意去转转它,看看可以自己玩什么呢?
宝宝:好!
最后用透明胶将盘子覆盖一遍。
(后记:啊谷最开始说的玩车车和搭积木是他平时爱做的事,无聊时,代表这两样也不爱做了,才会去和弟弟还有奶奶捣蛋。
在制作选择轮的过程中,他不断动脑筋,想出更多好玩的,于是,以后无聊时去抖一抖选择轮,真的会去做一两样,比如自己翻翻书,踩球,玩切水果,就算没去做里面的选项,抖选择轮也是件打发时间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