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办公室里正在谈论消防演习的事宜,忽然一个三年级的孩子闯了进来,委屈地说:“老师,XXX骂我!”
当时我手边还有其他的工作,只得认真地看着他却很仓促地说:“XXX骂你,是他的不对,你不要往心里去。”
孩子“嗯”了一声,走开了。
没想到这短短的一幕被旁边的一位执教十多年的老师看了去,她噗地笑了。
我微觉窘迫,暗自反省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太草率了,求助地看着她问:“这种情况,一般都应该怎么处理呢?”
那位老师笑着说:“不不不,我觉得你做得很好。”
看着我疑惑的表情,她又补充道:“虽然你只是对他说了一句话,但是他听这句话前后的状态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孩子来找老师的时候心理是不平衡的,这句话就足以让他平衡了。我们这些老教师很少会用这种方式去劝孩子。”
说者无心,我却想起了武志红老师的文章中提到过的“修通”。
“修通”是心理咨询领域里的概念,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在弗洛伊德早期的精神分析著作中,他将这一术语称为“消磨(Wearing away)”和“研究”(Working over)。事实上,在《癔症的研究》里,他也用过一次“修通” (Working through )。
弗洛伊德指出:精神分析第一阶段的治疗目的是,唤起对隐藏在神经症后面的作为病因的创伤性事件的回忆,以及与这些事件相联系的被“阻滞”的情感的疏泻。
艾利斯(A.Eills)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是心理咨询的一项重要技术,它也把修通列为继诊断和领悟后的第三个阶段。
武志红老师在一篇文中曾经提到过这么一件事:在一次团体咨询时,一个在前几次咨询中参与性一直不是很高的成员,出乎所有人预料地冲组织者发了一通火,大意是自己一直被组织者忽略,很委屈,很失望。组织者这时已经认识到,的确是自己的疏忽,停下了手中的一切工作,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这位成员说了一句话:“是我的问题,你现在还好吗?”这名成员心里的诸多不平瞬间就消失了,参与度也提了上来。
武志红老师解释说,这句话在两个陌生的个体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使得心理阻抗得到了修通。
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看作人与人心灵之间的通道。
《秒速五厘米》中一句很经典的念白说:“樱花飘落的速度是每秒钟五厘米,我要以怎样的速度才能与你相遇?”结局却是:“哪怕互相发送一千条简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不能缩短一厘米吧。”由此可见,沟通不在于用力,而在于用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