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李镇西老师的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中看到了他对于教育理念,教育终极目标的观点,虽与我近期脑海里反复思考的问题有不谋而合,却更精辟深刻,入木三分。李老师认为,“教育应是要有爱的教育,而只有爱,也不能成之为教育,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感染,最好的管理应该是示范,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公民。”当下,语文教育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上个月参加了区内举办的课题开题及成果展示课,为了更好地落实2017年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迎接即将到来统编教材使用,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思维导图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同侪学习模式的探究等等成为了当下课题中的新亮点,也在之前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语文的课堂,似乎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达到怎样的目的?它对于我们现代公民的培养,应占据着怎样的地位?作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之中应该如何有的放矢,将高中的语文课与大学语文之间有怎样的区别?
当下,在强调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方针的指导下,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成为了语文课上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成为了许多一线教师都在热烈讨论的话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趋势来看,语文试卷的阅读量是越来阅读,一开始的三大类文本的阅读,给考生带来的在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挑战,很多阅读习惯差、阅读能力弱的学生,昨晚这三答题后,都已体力不支了,接着对大多高中生来说困难的文言文、诗歌鉴赏,又成为了阅读差生们难以逾越的大山……语文试卷难做,做不完,似乎成为了现在学生经常抱怨的问题。因此,当下的语文教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今天参加兄弟学校的语文写作教学成果的推广研讨会,课题主持人分享了她们的研究成果,并呈现了一堂展示课。此项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杜绝学生在作文中的套作之风,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语文写作的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是长久以来困扰着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从教育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有思想,然而从应对高考大考的角度来看,套用优秀作文的模型,又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高考阅卷之中能脱颖而出的捷径,虽不至于成为优秀作文,但也能保证分数好看,不至于无话可说,乱说一气。因此写作的形式主义的问题,自然成为了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更令人失望的是,从高中到大学,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依旧也没有习得写作的方法,害怕写作、不愿写作、逃避写作……也是大学生们普遍的问题。那么,高中的作文教学,究竟交给了学生什么,除了成为应付高考,敲开大学大门的敲门砖之外,似乎就只剩下了寂寞了。因此,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个人认为,想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有思想,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最基本的还是要阅读,大量的阅读,就如温儒敏先生提到的“连滚带爬”的阅读。今天观摩的示范课上,以“孝道”作为话题指导写作,一是课前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画出对孝这一话题的理解及论述角度,课堂上,教师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给出写作提示,思考角度、句式,学生当场作文。整堂课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事例极富感染力,学生当场作文也表现出色。从课堂评价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落实到位、教学效果明显,当然是一堂好课。然而,这样的课堂是不是能普遍推广呢?今天为我们呈现课堂的老师和学生,都来自省内最好的学校,学生也是最好的学校里最好的文科班,语文学习能力相较普通学生要强很多,那么,如果换成普通学校的一般学生,是否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有效的呢?未能达到这样教学效果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最近,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学生从校园中选取一或两个景物,运用描写的手法,由物及人,由物及理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作为老师,我觉得这应该是人人都能写出的文章,而且为了让学生有事可写,有理可说、有情可抒,还特意给了非常明确的作文提示,“小草的顽强生长、爬山虎的蓬勃向上……”可是,看学生紧锁眉头,紧握笔杆却无法落笔,满脸为难的向我求救的时候,我很吃惊,这样的小学级别的作文题,居然能把他们已经高中的孩子难住?简单进行了作文指导后,勉勉强强能把作文交上来了。但作文质量很不理想,从字里行间中我读出他们在写作思路上的阻滞,读出他们憋了半天挤出来的只言片语蕴含的悲戚……一篇这样的作文竟能令他们如此为难?由于,这次作文的任务是让他们先学会描写,于是我只能从最简单的方式入手,先不论情感要如何如何,先能在形式上有话可说吧,于是作文讲评之后,我布置了仿写作业,仿写《荷塘月色》的4-6自然段,拭目以待学生的作业。
其实,作文教学基础应在阅读,大量的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积累足够的语言素材、语言片段,然后再思考、筛选、感悟,方能在作文之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回到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理念来看,作为老师,具有示范和引领的重要作用,成为读书的种子,也应成为写作的引路人。作为现代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的现代公民应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