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雷锋应该被歌颂?还是马云应该被歌颂?
相信很多人会想:当然是雷锋应该被歌颂。在自己生活没有足够好、解决生活主要问题时,却能够拿出一部分钱,捐给别人,救助别人。
在别人遇到难处的时候,出手相帮,助人为乐,这种忘我的精神非常感动人。
就像每年春节期间中央台的感动中国一样,评选出来的人和事无不让人落泪。这些人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永不磨灭。
马云这些人,赚了那么多钱,还酸溜溜地说:一天赚十几亿是很难受的……。商人的嘴脸。
这种反差巨大。
但真的是这样吗?或者,应该这样吗?这里边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
1
问题一,助人为乐的人,到底有没有得到什么。
如果单纯从物质角度考虑,帮助别人,肯定有损失,无论是钱还是力气或者费脑细胞教别人,都有所付出。但我们当然不是只看物质了。
人是社会人,除了人的物质实体,我们还拥有——关系。比如,和他人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
和他人的关系,比如名声、面子等。这个很好理解,你助人为乐,自然赢得好名声。
在以往和现代,如果有好名声,都可以获得更多支持,比如在你困难时也会帮助你。现代就更不必说,借助媒体宣传,你会成为榜样,供别人学习。
从这个角度讲,帮助别人也是有回报的,因为我们还有另一层社会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同情心,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把同情看做道德的起点。但这个同情范围更广,直白意思就是:将心比心。
你看到别人困苦,就会想到自己困苦,看到别人疼痛,就会想到自己疼痛。这是因为我们大脑里都有镜像神经导致。
当看到别人困难时,镜像神经告诉我们,我们也难受,在你出手相帮时,你的难受一定得到了缓解。我们一般把它叫做安慰。你帮了别人,缓解了别人痛苦,也缓解了自己的痛苦,获得了安慰。
安慰带来了满足和接纳,我们对自己很满意很坦然,和自己的关系很和谐,这样算是幸福了。
帮助别人,带来良好的自我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也是获得,这也演化出了道德。
也许有人会说,我帮别人的时候,连这个都不想,不是出于获得好名声,不是出于心里安慰,我什么都没想。如果一个人可以这么想以及持续这么做,这样的人,也是有的——释迦摩尼。
这样的行为,佛学中叫不住相布施,翻译过来是:帮别人的时候,根本就不分你我,你我没有分别,宇宙万物也没有分别,有没有身体都没有分别,《金刚经》主要说了这个事。
所以,做到这样是很难的,因为它的必然结果是:只能乞讨,身无一物(请不要和寺庙旅游联想在一起,这不是一个事儿)。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很少人能成就大道。
扯远了点,核心意思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在助人为乐时、在施舍别人时,一定获得了一些东西,未来的帮助,名声,面子,心里的安慰等。
2
问题二:商人除了赚了我们的钱以外,到底有没有帮我们,到底帮了我们多少?
商人肯定是要赚钱的,如果我们说,每个人都是商人,你不会反对吧?
农民种粮食卖掉赚取差价收入,工人卖掉劳动力和自己时间赚取工资收入,小白领原来考大学读研究生提高劳动技能然后卖掉赚取工资收入,商人买点原材料机器雇点人加工加工赚取利润收入。最后一类人我们称为企业家。无所谓,叫什么都行。总之,在诋毁商人以前,先把商人这个概念纠正下。
我们说商人都是从自私的角度出发为了赚取利润。
在《国富论》里边已经阐述得很明确了,他们为了自己考虑的这个出发点,导致他们结果造出来了别人需要的物品,满足了别人的需求。
我更愿意把这叫做——减轻了别人的痛苦。
这是很好理解的,举个例子,你赶了很远的路,马上天黑了,你特别渴,突然发现,前边有个小卖部,赶紧去买一瓶水,农夫山泉有点甜,只要两块钱。
农夫山泉的老板工人经销商运输商小卖部老板,为你提供了这瓶水,缓解了你的痛苦。他们都是商人。没有他们存在,你就只能渴着。继续痛苦。
走着走着,你有些饿了,左找右找,终于找到了一家饭馆,饱餐一顿。餐厅老板服务员蔬菜肉类养殖户运输商等,为你提供了这餐饭,缓解了你的痛苦。他们都是商人,没有他们,你会继续痛苦。
天黑了要住店,恰巧前边有一家酒店,或者你又策马扬鞭几里地,找了家客栈,你睡了个好觉。客栈老板伙计盖房子的老板工人等,给你提供了一宿美梦,缓解了你的痛苦。他们也是商人,没有他们,你会继续熬夜继续痛苦。
商人在结果上,缓解了我们的痛苦,这是客观存在而且永不磨灭的。我们身边的所有物质都来自于商人的创造。
3
我们再说你付了钱,好像你也吃亏了?
还是刚才买水的例子。你很口渴,发现这个小卖部的水跟别人家一样也是两块钱,心里一定很高兴吧?
因为,你心里想,这地有点偏,没准会要我三块钱,但你渴没办法啊。三块钱也得买啊。
当然,根据你口渴程度和对周围卖水商店多少的观察判断,你心里可能最多能接受这瓶水5块钱。但这家店,只卖2块钱。
你还觉得你吃亏了吗?你一定乐开了花。
5-2=3元,你明明赚了3块钱。
这三块钱,有学名,叫消费者剩余,也就是:你愿意付的最高价钱和实际价格之差。
我们把它推广到所有交易。
无论你购买什么东西,无论是谁购买什么东西,除非有强盗,强买强卖,那么交易都是自愿的。自愿的交易为什么能成?就是因为双方都觉得赚到了。
你赚了3块钱的消费者剩余,小卖部赚了5毛钱利润。如果有一方吃亏了,交易就不会发生。比如,这瓶水卖6块钱,比你预期最高的多一块,你会掉头就走。
自愿交易中,有一方吃亏,交易都不会完成。只有双方都赚了才会产生交易。在买水过程中,商人帮我们赚到了3钱,缓解了我们的痛苦。
如果推广到所有商品交易中,我们每个人,都从商人那里,赚到了钱。而且是很多钱。
最关键的是,商人们缓解了我们的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痛苦,让我们有了电视洗衣机手机衣服汽车等等万物,也有了教育电影音乐艺术品等精神食粮。
4
商人们之间通过互相竞争,互相死磕,使他们的产品价格不断降低。
一台大哥大,90年代要上万元,现在一个手机几百块,再考虑通货膨胀现在的价格简直低得跟土一样。
千千万万的商人把几乎所有的消费品价格不断压低,价格越低,我们消费者赚的消费者剩余越多。
所以你可以想到: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结果就是,全社会消费者剩余越来越多!这都得益于这些商人。
所以核心意思就是:看着我们周围的物质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宜,你要想到,这里面有商人很大的功劳,否则,你再有钱,也没东西可买。
商人们的自私心理,他们为了赚钱,这当然是动机,他们追求财富,就像我们追求收入一样。
从道德角度说,他们追求了物质比如钱,助人为乐的人追求的是未来别人的帮助(或者可以理解为未来的物质)或者心理安慰,两者都在追求某种东西,我们说,都是自私的,没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一个人要钱,一个人要名声,你要说我好。
他们的结果也一样,都缓解了别人的痛苦。
5
他们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缓解别人痛苦的量了。既然他们的动机没有分别,那就看行为的结果。
缓解别人痛苦的量越大,我们越可以歌颂他们。
这个量其实不容易判断。缓解痛苦的量,可以转化为缓解需求的量,因为需求才会产生痛苦。比如需求一瓶水,因为太渴了感到痛苦。需求的程度越大,痛苦越大。
那究竟是助人为乐的人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量大,还是商人们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量大?
比如雷锋,他帮助了当时的一些人,几个人,满足了那些人的需求;马云这样的商人满足了现在几亿人的需求,我想这个问题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里边没有包括名声的宣传,引入这个变量会更复杂,但即使引入宣传,其结果依然是这样的。)
总结
助人为乐的人,同样在获得什么东西,可能是未来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可能是心理安慰,对于普通人来讲,这是客观存在的。
商人,提供我们商品,在交易过程中,他们获得利润,但我们甚至获得的更多,我们赚到了消费者剩余,这是他们的功劳。
商人和助人为乐的人,都是出于自私的目的,也都缓解了别人的痛苦,动机一样,结果性质也一样。
唯一不一样的,是他们缓解别人痛苦的总量不一样,而且不是一个数量级。
商人,本身就是助人为乐的人,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文/王小五
热门文章
为什么钱一定要流向富人?——科斯动力
为什么钱一定要流向富人?(姊妹篇)——资源引力定律
你一定没想到你竟然这么富有——资源矩阵
工作到底能不能致富——工作的本质
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个人企业与产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