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共赢也要讲是不是在同一个价值观认同体系下进行,不然也是累且麻烦的事儿。
办公室的大姐们喜欢做伸手党,我心情好时会耐心给她们讲,心情不好或者正忙碌时就会有时装没听见,有时冷漠地说不知道,看着比较真诚的就告诉她寻找答案的路径,有的你告诉她了,她依然不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纯粹小白,就好像我在有些人情世故上面的无知一样一样的表现,所以,后来我就有意识的对一些人情世故多留意,多请教,多学习,逐步提高这方面的认知水平。
跟“伸手党”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好为人师”,有些自己懂了别人不懂的,被自己听到了就老想跟人家上一课,而且还控制不住,恨得自己牙都痒。现在知道了注意力>时间>金钱,就不会再去过多的给别人免费上课了。在学习中和实践中懂得,让自己做一个静默的旁观者,去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别人的内心和自己的感受,精准地找到别人的需求点,再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她解决问题,这样即节省了彼此的时间,还能事半功倍。不管怎样,提升自己的能力、关注自己的成长是一切根本!
我有一个“58秒”的公众号,并不是和罗胖的“每天60秒”一样,他讲的是60秒的内容,我讲的是“58秒的概念,如果别人能用60秒做完一件事,我用58秒做完,比别人提前2秒完成,用多出来的2秒,1秒用来展现自己,1秒用来让这个世界记住我!这就是58秒的承诺”,开始是准备做一个创意点子的供需平台的,现在用来把咱们这个专栏尝试做一个58秒的音频内容,从2016年7月27日开始的第一篇到最后一篇,把内容提炼到58秒的内容,一方面是给自己一次复盘的机会,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总结、表达、普通话及语速控制三大能力。
没有自己的风格,就从模仿开始。我相信这一过程中,我会收获很多,我在前天的留言内容给笑来老师提问题来着:应该是按顺序从前面赶进度,还是两头赶呢?老师没有回答,我自己感觉应该先按顺序来完成,一是内容有连贯性;二是跳跃性没那么强,难度会小些。
或许进行到一个结点,会创新一种组合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速;一方面可以进行内容再创作。先成长,再提高成长率,先践行第一周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