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模仿着他们,只为努力扮演大众心目中的人。”
《人间便利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除了它所要表达给我们的深刻意义,还能让我们了解了日本的便利店(超市)的运转,感受到日本那种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细致地再现了日本便利店的平淡日常。
关注公众号:一纸西胡
从不书荒和影荒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本自省式的现实主义小说。 主要讲三十六岁的单身女性古仓惠子,大学毕业以后没有就职,在一家便利店打工,一做就是十八年。期间来来去去很多店员都走了,店长也换到了第八任,只有惠子一直在。她每天吃便利店卖的便当,每天听着收银机发出的咔咔声,每天看着干净的店面,每天说着欢迎光临迎接顾客,每天过着这样平静而幸福的生活。惠子的家人、同事、同龄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只有惠子知道,一切都在变,而只有一直不变的便利店才能给自己安慰。突然一天,新店员白羽闯入了惠子的生活,你这样活着也太奇怪了吧”,他说。惠子开始思考,难道自己的人生是畸形的吗?
拷问现代社会生活,辨析正常和异常的分界点,一本现实主义小说由此诞生。
(书籍简介转于“微信读书”app)
在女主人公惠子眼里,一切都没有便利店的工作重要。便利店是她的“新生”,只有在便利店作为店员时,才是她较为愉悦的时刻,那时,她才真正觉得自己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
她就像一台机器,安排自己日复一日的运转,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在她眼里都只是忙碌的动物而已,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她在小时候就不明白,为什么其他人为了祭奠一个死去的生命(一只小鸟),会选择夺取其他生物的生命(鲜花和小草)来祭奠,在她眼里,小花也好,小鸟也好,人也好,都是一样的。她的思想似乎与中国道家“天地以万物为刍狗”的主张相似。
她看似冷漠,其实正是一种对世间万物最公正的态度。道家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世上没有唯一正确的思想,妄图用一种思想去规范人民的行为是愚蠢的(摘自搜狗百科)。
这和本书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不谋而合。
她长大后也无法理解他人在这固化社会里的随波逐流,但在家人和身边人“为了她好”的强制要求“治疗”下,她选择模仿他人行为的表象来伪装自己。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是“这边”的人,从而方便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她选择在便利店兼职,还是她后来辞去兼职。
但当她辞去便利店的兼职时,她也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十多年的习惯,一直能听见“便利店”的声音,这么多年,她早已把自己与便利店融为一体了。
找到自己。
找到自己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恭喜惠子,她最终找到了。
她选择不在意其他人早已固化的目光,重新作为一名便利店店员而继续生活。她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她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因为她人的看法而活。
因为有了热爱的事物,人生才仿佛终于有了意义,有了答案和方向。
“我不经意间看到刚才那家便利店窗玻璃上映出自己的身影。我一想到这双手脚都是为便利店而存在的,就觉得玻璃上的自己第一次成了有意义的生物。”
我们绝大多数人按社会“规则”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走着,为了不被社会排斥,盲目顺从着多数人的潮流,不自觉的被身边人同化着。
就像恋爱也好,结婚也好
对于这方面,我希望大家是因为真的心动而开始一段恋情,而不是因为身边的人都不是单身 或者 觉得自己到了年纪,所以自己也要找个人凑合,只为了不能成为“异类”。
强制的要求每个人在每个年龄段都去遵循相同的轨迹,强制地要求人一定要结婚生子才算正常,和旧社会时强迫女子缠足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吗?只不过一个是精神束缚,一个是肉体束缚。
《小王子》中有一段话我一直很喜欢:就像不同的植物为了适应同一种气候,强迫自己长成同一个样子那么荒谬, 我们为了适应同一种时代氛围,强迫自己失去自己。
一个人真正的找到自己所热衷的事物并不容易,有些人穷尽一生,都是在让自己遵循”正常人”的生活而抛弃自我; 而有些人的一生,注定是为了热爱的事物和坚持的目标去活出自己。
最后,我想以《明朝那些事儿》书中的一句话来作为结尾: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方式,去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