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九首(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题解
刘禹锡于长庆二年(822 年)任夔州刺史,夔州地处三峡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促使他写下了《竹枝词九首》。这首诗以瞿塘峡的艰险为背景,借景抒情,将自然景观与对人心的感悟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心叵测的感慨。
逐句赏析
“瞿塘嘈嘈十二滩”
首句描绘瞿塘峡的惊险场景。“嘈嘈”形容江水奔腾咆哮之声,生动地传达出瞿塘峡水流湍急、浪涛喧嚣的气势。“十二滩”则点明峡中险滩众多,进一步强调了瞿塘峡航行环境的恶劣。这一句从听觉和数量上,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峡江画面,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江水的汹涌和行船的艰难。
“人言道路古来难”
此句承接上句,由瞿塘峡的自然险阻引申到人生道路。人们都说这里的水路自古以来就十分艰难。“古来难”三个字,不仅指出了瞿塘峡水路难行是长期以来的事实,更暗示了人生之路同样充满艰辛坎坷。诗人借众人之口,将对自然险阻的描述过渡到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为下文对人心的思考埋下伏笔。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前两句对瞿塘峡和人生道路艰难的描述,为这两句的抒情做足铺垫。诗人感慨,常常遗憾人心还不如这瞿塘峡的江水,江水虽险,至少在险滩处才会有波澜;而人心却常常在看似平静的“平地”无端生出是非。“长恨”二字,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对人心叵测的深深无奈与不满。这里将人心与瞿塘峡水进行对比,以水的有迹可循突出人心的变幻莫测,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复杂人性的认识和对世间险恶的体悟。
作品特点与创意
特点
1.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诗人巧妙地借助瞿塘峡的艰险之景,抒发对人生和人心的感慨。将瞿塘峡水的波澜与人心的变化相类比,以具体的自然景象来比喻抽象的人心,使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对比鲜明,寓意深刻:通过瞿塘峡水在险滩才有波澜与人心在平地也起波澜的对比,突出人心的复杂难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人心险恶的现象,引发读者对人性和世事的深入思考。
创意
这首诗的独特创意在于以峡江行船之难类比人生之路的艰难,进而延伸到对人心的批判。从自然景观到人生感慨,再到对人性的思考,层层递进,构思巧妙。与一般单纯描写自然或直接抒发对人心感慨的诗词不同,它将自然、人生、人性三者紧密结合,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与思考空间。
名家评价与地位
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在唐代诗歌中独树一帜,而此诗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它以深刻的寓意、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刘禹锡诗歌创作的高超技艺。在古代诗词中,这首诗为借景抒情、以自然现象讽喻世事提供了优秀范例,对后世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其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世事的感慨,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使它在古典诗词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