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物,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用“三大批判”奠定了自己在哲学界的地位,康德的研究者沃尔什用这样一句话总结康德的哲学理论:他希望用科学的权威并维护道德的自治。
康德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难懂;但是,康德人生经历的最大特点却是:简单。
留守家乡的成功青年
不知道为什么,在读完了《康德传》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慨竟是想通了为什么马云要留在杭州而不是成为进京的外省青年。
当我们追寻这位牛人的生活轨迹,以期发现帮助他成功的秘诀时,我们惊讶的发现,他的一生,严谨的就像一块始终上好了弦的手表,波澜不惊的,有条不紊的,始终朝着一个方向,不曾停歇的,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成功了。难怪有人如此比喻康德的一生:是一组规则的动词:起床、喝咖啡、写作、讲演、进餐、散步。他的活动区域甚至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小镇:德国柯尼斯堡。不过这个地方也不是普通的地方,它曾经作为东普鲁士的文化中心而存在过,现在归俄国了。
康德的人生经历对现代青年人来说,最具启发意义的莫过于:别迷信大城市。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他选择了哪个行业,而不是他选择去哪个城市。
康德在柯尼斯堡通过写信或者书籍与外部世界交流和沟通,其他时间便是专心研究自己的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梳理康德的一生,似乎也无非是一名大学毕业生留校执教后的爬梯子:获得教师资格证、当上助教(康德当了15年助教),这期间也不少不了为了维持生活而拼命上很多很多的课,赚课时费,谋得学生们的好评,然后,发表论文,评职称当教授、然后退休,功成名就。康德是首位以哲学专职教师为职业谋生的现代专业哲学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也相继模仿。
所以,康德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告知广大青年:如果家乡有机会给你,就别往大城市挤,免得把自己挤丢了。
你看,马云把这条实践的多好。
时尚的康德
我们都知道,康德是非常讲究原则的一个人。这种原则性,除了理性与道德,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说穿衣打扮。印象中,我们以为哲学家多是不修边幅的,或者凄凄惨惨戚戚的,好像一辈子在海牙磨眼镜片的斯宾诺莎。但是康德却不是这样的,他很优雅,甚至有几分时尚,而且他的衣品观真的值得姑娘们好好研究一下。
康德的时尚原则是:宁愿穿着优雅过度,也不愿随便穿着。宁愿做体面的傻瓜,也不做丢脸的傻瓜。康德认为,衣着的颜色应以花朵为鉴,如同大自然不会创造出任何碍眼的事物,所以他所选择的颜色永远彼此搭衬。穿着优雅的康德也喜欢和朋友们一起打牌,在一次人类学演讲中,康德说,打牌可以修身养性,让人情绪稳定,习于容忍克制,因此对道德修养有所影响。
可以想象,康德的牌品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穿着优雅又牌品靠谱的康德,竟然终身未娶。
难懂的康德
最后,我们总得从哲学大拿康德那里学点儿什么,才不负相识一场。
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这话用在康德身上,倒是恰当得很。他属于后半句:可信者不可爱。
康德一生写了很多文章、著作,大部分光从题目上看,就会让我们晕头转向,不明所以。比如说他为了获得执教资格必须发表一篇论文时,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是使其他事物为真的前提?还有他那著名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在我们有限的经验里,我们对于“批判”这个词儿,多少是有点恐惧的。所以,没有点儿实力储备,一般人轻易不敢碰康德的这三本书,有的人,甚至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读懂康德。
当然,康德也写过题目为《论优美感与崇高感》这种听上去可以发表在时尚杂志里的文章,在文章里,他这样写道:我天生是个求知者。我时时感到知识的饥渴,带着不安的欲望,一步一步探索,时而因有所斩获而感到满足。
在康德的诸多斩获中,其中一条是: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如果不想花30年的时间去弄懂康德,就用3秒钟的时间记住这句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