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羽扬:于美国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取得 Telecommunications 和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的双硕士学位,于去年十一月加入了 Facebook 的产品设计团队。
她是一个在学生时代就很会主动开辟的人,在职场中更是勇于尝鲜,寻找最适合自己人生阶段的环境。这篇采访主要是为了解她在产品设计的成长道路上的故事与在交互行业方面的心得,以及加入 Facebook 以来工作的变化。
关于入行
Q:你在最初是怎么发现自己对交互设计的兴趣的?在你还是行业小白的时候,有没有曾经摇摆过或者中间有没有曲折的故事呢?后来又作出什么努力来靠近你的目标?
A:我刚来美国的时候,设计对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也从来没有想过会成为交互设计师。最开始接触人机交互是在美国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我在一个 party 上和 HCI 专业的朋友们聊天,了解了他们的专业和日常,发现和自己的专业很不一样。HCI 的学习多为做项目,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又看得见成果,让我很心动。
之后在 HCI 修了几门课程,也有纠结过万一自己专业的课程修不完怎么办,但我当时的想法是,能多尝试一些东西就多尝试一些,万一喜欢呢?所以我是从一开始觉得不太可能,到选了两门课之后觉得有些喜欢,最后决定要把 HCI 的硕士学位也要修完,就在两年半之内修完了两个学位。
读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困难,一开始还不知道各种设计工具怎么用。到第二、三个学期的时候,同学们在说用一些特别基本的设计工具,但因为我没有听过,就觉得 “哇,好牛 x 啊”,这让我感受到了差距。
所以在学校的时候,所有的设计工具都是自己学的,比如 photoshop,学校是不会教的。我激励自己学东西的途径就是参加比赛,或者是主动和老师说我要用这个工具去做一个项目并且希望做出哪些交付产品。其实说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怎么用这个工具,但我会强迫自己去用一个星期上手这个工具。
开始找工作之后,非科班出身给了我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别人会觉得你的背景很有趣,心态上也让我更主动一些,主动去接触别人、主动去社交。
在学校的时候,我会主动去参加各种在业界有名的大会,例如 IxDA 在都柏林和多伦多开的两次会议都是我自己去的,我觉得是很好的社交机会。所以我现在在行业内的人脉都是从当时那些会议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参加大会的时候也会提前和想要谈的人联系,看看对方会不会参加。奇妙的是我是通过在都柏林的会议认识了第一份在美国实习的老板。
关于面试
Q:那你在去年年底加入了 Facebook,当时的面试经历了哪几步?过程中有什么挑战或有趣的事呢?
A:Facebook 基本上会有三轮面试,第一轮是 HR 面,这个 HR 我已经认识了两三年了,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找我聊聊看我有没有在找新的工作机会。基本上 HR 面的时候他们会先介绍一下整个面试流程、这个公司、这个职位的情况,有时候也会让你讲一下你的作品集。
第二轮 Facebook 会安排你和两个设计师做一个视频面试,其中一个设计师会需要你详细介绍作品集中的一两个项目 (walk through portfolio)。另外一个设计师会让你分析一个 app,这就是 Facebook 和其它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他会让你说一个最近常用的 app 或直接让你打开手机里的某个 app,让你讲一下这个 app 的优劣势,或者就它的流程来说你会做一个怎样的优化提高。
第三轮就是现场面试了,可能会是一个面对 5、6 个面试官的群面。这里会分为三部分,首先也还是会展示和介绍作品集。第二部分就会有一个白板考察,会给你出一个设计的题目看你怎么现场解题和你整个细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三部分还会再做一个不同于上一次的 app 分析,或者他们会给你指定一个 app 来让你评价。
最后会有一个和设计师一对一聊聊天的部分,可能会问一些行为类面试题,或者针对你作品集中某个他最感兴趣的部分再继续问,又或者是针对你过去某一个经历来提问,这就会是一个比较开放和依靠临场发挥的部分了。这部分基本上会有很多常见的面试题,例如你问什么选择 Facebook 等等,只要你能把过去的点都连接起来,交流自然就可以了。
我当时面试的时候突然整个区域停电了,整个楼都黑了然后大家也都慌了,而且我本来是跟其中一个面试官去吃饭,发现饭都被抢光了(笑)。吃完饭之后要做白板考察,但是因为停电了又没有 WiFi 他们就找不到会议房间了,最后让我在 12 分钟之内解题,我觉得也挺有挑战性的。
其它面试的部分我觉得 Facebook 都是蛮中规中矩的,大家也很友善,不会给你出特别刁钻的题。但我觉得面试简单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在前面做了比较充足的准备,然后把它的现场面试放到了最后。
Q:那你是因为最想要去的公司是 Facebook 所以把面试安排在了最后?
A: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当时还不确定要不要去大公司,而我之前对初创公司又比较感兴趣就去面试了很多初创公司,所以我对初创公司还蛮抱有希望的。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 Facebook 的面试过程可以根据你的需要而调整得很快很紧凑,例如可以三天完成三轮的面试,而我又希望把各种面试的时间线整理好,以确保我能同时拿到不同的 offer,让我最后谈薪酬的时候会比较有竞争力,所以我把它放到了最后。
关于 Facebook
Q:你现在在 Facebook 负责的是哪款产品呢?工作任务主要有哪一些?在工作过程中会跟着整个项目走还是就负责某一个非常专精的部分呢?
A:我现在在做的是 Messenger 这款产品,我个人负责的是商务和平台,促进 Facebook 跟各种中小商家交流。
工作范围其实也是我加入前的一个顾虑,例如我听说有人专门负责做某一个按钮,就在一周内整整把这个按钮移动了 10px。我会担心在这么大的一个公司工作,我的工作范围会不会特别小呢?
但其实最后这个情况在我身上并没有发生,我目前的工作范围和视野还是蛮大的,我对于如何跟进整个项目有很大的控制权,例如早期的调研我可以选择和调研人员合作,也可以针对某个我自己感兴趣的点自己做。
我觉得在这方面 Facebook 的设计师还是有非常大的话语权的,并不是产品经理让你做什么你就只能做什么。其他工程师也是一样,比如有人想自己做一个功能,他可以提出来然后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功能的重要性,之后他就可以放手去做了。
Q:据我所知 ios 和 andoird 都有他们系统统 一的一个交互规则,Airbnb 也有他们内部的一套设计系统和风格指南,像他们会创建公共的控件库,下面的产品团队都可以拿去用,不知 Facebook 里面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系统?
A:Facebook 有一个很强大的叫 Design Pack 的系统,安装上去之后你可以预览各种功能,例如可以把整个 Facebook 页面或者导航栏等等拖到 sketch 里面,然后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可以编辑的。我们的交互规则也非常详细。
Q:在加入 Facebook 之前你是在 Medium 工作的,在别的访谈中你也有提到过 Medium 的工作环境非常注重多元化,对女性极为友好,有很多女性工程师,大部分人性格较为内敛,并不是一个 “声音越大” 就越能争取话语权的公司,那请问 facebook 的公司文化和工作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这几个月以来是怎么适应新环境,或者有什么挑战?
A:Medium 的话我感觉大家都是比较内敛的,而 Facebook 是一个很开放很透明的环境,大家会鼓励你有什么说什么,所以这个还蛮不同的。在多元化方面,其实 Facebook 也很强调这一点,但可能因为我也还处在刚刚加入的适应期,目前还没有那么直观的了解。
比较之下我觉得现在的公司会更主动地去接触别人,因为本身这个环境就是提倡你去和别人进行一个比较坦诚的对话,所以这一点我会做的跟之前不太一样。环境和公司文化的话,我觉得到目前为止都还挺好的,大家都特别友善。
关于团队
Q:另外我们也很想了解不对行业和不同类型公司的看法,你在过去的经历中有呆过创业公司,例如 Intercom,也有中型公司例如 Medium,甚至到现在的大公司 Facebook ,有呆过甲方公司,实习时也有呆过 agency,最喜欢哪个类型或哪种规模的公司?
A:我在不同阶段喜欢的公司有些不太一样。因为这几种公司,每个都有不一样的优劣势。首先乙方公司的优势就是你可以短时间内接触不同的客户和方案,劣势就是你的客户不见得会采用你的策略,而且乙方公司不一定会向客户主动推进很多策略和要改的地方,更多的只是用一个建议的方式。
初创公司的话,好的地方是你的团队很小,如果到了一个合适的团队,你可以找到一帮和你特别志同道合的人,然后产生非常紧密的关系。就比如我当时 Intercom 的同事,经常在一起玩,大家关系特别好,而且会和他们一起成长。还有一个是初创公司会更要求你成为一个全才。比如说今天我们市场部缺一个人,也许你就要帮我们做一个着陆页,或者说我们这个项目没有项目经理,那你可能要暂时充当一个项目经理。
你会要有准备地去应对不同工作的要求,但像大公司就基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不会抓你一个产品设计师去做市场营销或者写代码,但这在创业公司,是非常普遍的。而创业公司的劣势呢就是你可能会需要担心这个公司过一段时间后是否还存在。这个公司可能会和你说,我们的钱还够烧两年,会有一种不稳定的情况。而且如果一旦这个公司发展方向跟你想象的不太合适,那你基本就需要去另外找工作了,因为内部是很难找到一个解决办法的。
因为一个公司本来就小,没有那么多的机会。还有就是我觉得在初创公司里时间永远都是不够的,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你 “活好” 且 “手快” 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这种工作方式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比较快地实现设计,所以我一直都比较享受这种感觉。在 Medium 工作的时候,整个公司的工作节奏会比较慢,那个时候反而会让我觉得很不适应,有一种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感觉。
大公司的话,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环境。你如果不喜欢 Messenger,那你可以去做 Instagram,你可以去做广告,可以去做 VR,Facebook 的内部会有很多的解决方式。但是大公司的话,你的合作方式又会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小公司的团队里可能有十几个人、几十个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大公司的话,几万个人,如果想要跨团队合作,一个项目本身的沟通问题和之前完全是不在一个层级上的。另外在大公司,你做的事情肯定是要比之前专精的。
所以,我并不是就只喜欢大公司或小公司,不是这样的。我在刚毕业的时候很喜欢乙方公司,但是现在我觉得大公司能提供给我这么大一个平台和非常非常多的学习资源,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发展的路线,我觉得这更适合现阶段的我。
Q:你认为一个多人的设计团队如何为 一款从 0 到 1 的产品制定和统一设计规则呢? 应该是边做边设定,还是最好在初级阶段就有一个规则来指引大家设计,在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呢?
A:在我之前的公司,比如 Medium,去年做了一个很大的改版, 但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没有规则。但我认为当你要做新设计的时候,你就要出一版新的设计规则了,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你再来做新版的设计;而另外一家公司 Intercom,我加入的时候也是没有什么规则的,但后来出了一个非常粗糙的版本,比如按钮颜色是怎样,字体是怎样,就是这样一个特别基本的规则,后来再被慢慢地扩展和完善,所以这两种情况都有。
主要是整个团队应该有一个大体的准则,大家会来想这个项目在视觉上或交互上会有怎样的感觉,不能这个设计师在做这一块,另一个设计师做另一个方向。但我刚举的例子是两个比较小的公司,也就是规模在 100-200 人的一个情况。
而像 Facebook 这种大公司里有几百个设计师,你不可能完全了解另外一个团队的人在做什么。但只要有了统一的设计规则,即使两个不同团队的设计师也能做出风格统一的东西。
关于建议
Q:在我们这个知群里面,有很多还在互联网行业里探索的小伙伴,你对他们在求职互联网行业 & 选择公司有什么建议?
A:尽量地主动。也许你认为自己已经够主动了,但是其实还没有。我经常会接到很多的人的问题说,我今天投了 20 份的简历,还没有回复我怎么办。但是我觉得你只投了 20 封而已,你投了 200 封以后再问我这个问题吧哈哈。
关注公众号「知群X可能性与大设计」,回复关键词「人物访谈」,可以查看往期人物访谈精彩内容!
【知群】的「人物专访」希望帮助更多中国的优秀设计师、产品经理发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得以受益。目前【人物专访】已经采访了金蝶大数据首席体验师刘云天、ARK 创新咨询公司 CEO 滕磊、淘票票产品经理党韬、映客产品总监张涛、小米产品总监李创奇等众多国内资深设计师和产品人,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推荐采访对象和问题,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