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看到过往的经典,便不免为眼前这个世界里某些事物而感到悲哀。比如《红楼梦》的爱好者看到1987年王扶林导演的影视剧,会吐槽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对87版的演员、音乐、画面、服侍、人物造型,似乎除了技术的限制画质差一点之外,没有谁有过什么挑剔,但是对10版却恰恰相反,除了技术上的画质好一点,演员、音乐、画面、服侍、人物造型没有一点事观众看了之后满意的。我们一直在这样抱怨,但是是否认真的思考过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这篇文章不再赘述。文章要讲的是,如何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新版《红楼梦》,让新版《红楼梦》在彻底的失败后重新拥有一点价值。
我读到过许多评价李少红执导的《红楼梦》的文章,总结起来大约有几个方面:
认可度最高的一个方面,是导演李少红对《红楼梦》的理解没有一定的深度,只是把《红楼梦》当做一部古装剧或者宫廷剧在拍摄,但是就算是把《红楼梦》当做是平常的宫廷剧,也只能称得上是勉强的合格品。
另一个方面是人物以及人物造型与音乐:林黛玉演的像是薛宝钗的姐姐,贾宝玉没有书中所描述的宝玉的那种灵性,铜钱头、蕾丝装、恐怖惊悚的背景音乐,是几个评价新版《红楼梦》时被用烂了的词。
第三个方面是导演的态度,据报道在一次记者会上,面对红迷的疑问,李少红像一个毫无修养的什么一样破开回击。经典的翻拍原本都是没有几个成功的,在一个很难成功的环境里,抛开别的功利因素不谈,敢于尝试原本就是一种勇气。如果能够虚心的接受评判,或许新版的口碑也不会有多差,至少通过导演的反思,能够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评价体系,让现在的观众与未来的观众都知道2010版《红楼梦》有什么缺点。如此,它就会从一部危害四方的失败作品,转变成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失败典范,不但为后来有勇气翻拍的导演提供经验,也让观众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是李少红并没有这么做,导致文化界对新版《红楼梦》的评价倒向毫无价值的一边。我是希望每一部作品都能够发挥它的作用的,不管失败还是成功。
由此,没有完全失败的作品,也没有毫无价值的艺术。或许10版的《红楼梦》称不上真正的艺术,但就算是把它当做一个名利、赚钱的工具,它也为艺术的创作奠定了经验。成功的路总要有人去铺,李少红大约就是一个铺路的石子。虽然也有像王扶林一样一步就到达巅峰的人,但是如今的文化背景就是这样。看似很旺盛的文化产业、文学创作背后,何其悲惨与可怜?大约是半个世纪之后甚至更久以后才会有感觉。
事实上如今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持有怀疑,但是看看别人表面上还是很光鲜,于是互相观望,互相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