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号晚上去看了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这是一部逻辑性非常强的电影,评分9.1,是当时院线放映电影中评分最高的。“没有痛苦,就就有救赎。”这句台词的深度堪比《圣经》。的确,回忆,坦白这些事在做的过程中内心都会百般煎熬,但只有这样,才能坦荡的活下去,用惊涛骇浪去抚平阵阵波涛,因为只有爆发之后才可能回归平静。
男主角像是见不得光的吸血鬼,看似高大却猥琐至极。他将自己变成受害者努力的逃避着一个又一个真相。他编造出一串谎言试图更改过去,可终究还是会出差错,在“律师”的逼问下,在无尽的恐惧与自责中,他根本掩饰不了什么。犯了一个错,尽力挽回也许还有希望,但如果一再的犯错就再也无法逃出深渊,重获光明。
那个男孩儿并没有死,原本是这样的。 但后来呢?他同他的车子一同沉入湖底,在冰冷中溺亡。这就是男主角所编造的谎言中的最大漏洞。倘若他是被人指使,就不会在发现男孩儿还活着之后仍旧选择将他推入湖中。他明明可以挽回,可是他没有。当一切真相大白“律师”再也无法压抑怒火,对着男主角破口大骂。作为一个正常人,她为此震惊,而作为死者的母亲,她为此悲痛。
与片中类似的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并不小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能够如此缜密的计划,让杀手自投罗网,这种情况却很少发生甚至百年不遇。 这正好印证了那句话“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辈子会有许多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彼此在乎。从《换子疑云》到《亲爱的》再到今年的《英伦对决》无不将这种关系在被外界因素影响断裂后双方的激烈反应刻画得淋漓尽致。就连许多经典的恐怖片也会以此为线索,推进故事的发展。片中的这对父母已经达到了“碟中谍”的水平。跟踪,监听,撕假脸,为了儿子,为了真相,他们可以是任何人。
粗略的看这部电影像是在极力地证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但他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它的宗教性以及对救赎的阐释。受害者的父母在救赎自己也在救赎凶手,而凶手在救赎爱情的同时,也在救赎灵魂。
最后的最后,假扮律师的母亲离开酒店在对面公寓的窗边对着凶手卸下假面,一个像是冒牌货的真律师敲开凶手的房门。而这位律师的到来,便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洞口已经封死,没有谁可以在将凶手救出。泪水不自觉的充满了男主角的眼眶,而受害者的父母不知不觉也就完成了对他的救赎。
男主角是出名的企业家,也是杀了两个人的凶手。死者的父母是精明的侦探也是整件事的救赎者。对于一个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从而抛弃了爱情,抛弃了亲情,抛弃了人性的灵魂来说,救赎的最好办法,大概就是使其认清罪孽,自我毁灭。而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最好的救赎便是一切尘埃落定,使自己的孩子不再替别人背负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