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臣叛逃始末
那么申公巫臣叛逃楚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还是要回到原始的史料去探查一个究竟。《左传》中有这么一个简短的记录,说的是晋景公六年楚国伐宋一役之后,左尹子重请求将申、吕两县的土地作为自己的封邑。楚王本来已经答应了,但是申公巫臣却出来劝阻说:“不可以,申、吕是楚国的粮仓,也是抵御北方的重镇,应该由王室直属才便于调遣,不可以将其私有化。如果强行将其划给私人,晋、郑两国就很容易冲破这道防线,直入汉水,这对国家是不利的。”
申公巫臣使楚庄王极其信赖的重臣,由于他的阻拦,子重最终还是没能得到申、吕的土地,因此对其很是怨恨。子重与巫臣之间的矛盾大概也不止于此,只是史料上没有太多的说明,但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二者矛盾之深。到晋景公十一年,楚庄王去世,共王继位,巫臣失去了靠山,于是以子重为首的执政大臣就开始对申公巫臣展开清算,申公巫臣在这种情形之下,无奈只能选择逃亡。
巫臣走后,子重寻隙不得,只好拿巫臣的宗族下手,将与其有亲缘关系的族人子阎、子荡、清尹弗忌以及连尹襄老之子黑腰一并诛杀,并尽分其室。这场政变之后,左尹子重升任令尹。在这整个过程中,令尹子重都是主谋,司马子反只是一个从犯而已。也就是说,真正让巫臣与楚决裂的诱因,是其与令尹子重之间的矛盾,夏姬在这其中也只是一个做陪衬的花边新闻的主角。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深仇大恨,申公巫臣在晋国立足之后,便发下了毒誓,一定要让子重和子反二人疲于奔命而死。
联吴抗楚
晋景公十六年时,一个一直名不见经传的东夷国家吴国开始崛起,吴国本来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年却远征北上讨伐位于宋鲁边境的小国郯国,郯国无法抵挡只好与吴国求和。对于当时的中原国家来说,吴国是化外之邦、蛮夷之国,吴国的崛起对于中原诸侯来说有很大的震动,作为一方霸主的晋国首先想到的是让鲁国讨伐郯国的通夷之罪,然而申公巫臣却从中看到了机会。
吴国以及其他的东夷诸国一直以来都是楚国的附庸,其间虽然时有叛离,但大体上都因为害怕楚国的军威而无法掀起什么波浪。申公巫臣在楚为官多年,对于东夷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就向晋景公提议,要联合东夷的吴国与楚国对抗,从而达到削弱楚国的目的。
申公巫臣当然是有私心的,他与楚国的执政令尹子重和司马子反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曾立下毒誓要让他们疲于奔命,而自己扶持吴国侵扰楚国,就是在兑现这个誓言。他的这个想法与后来的伍子胥一样,都是因为仇恨太深,因此必须要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仇人痛不欲生,方才能解心头之恨。
而他的私心也恰好迎合了晋景公的想法,能够在楚国后方扶植一个国家牵制其北上,对于晋国的霸业也是大有裨益的。二者一拍即合,晋景公当即给巫臣调拨了三十乘车马前往吴国。
当时的吴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很落后,对于中原的车马战阵毫无所知,听说晋国要与其建交,吴王寿梦喜出望外。巫臣抵达吴国之后,就开始指导吴国制造兵车,训练其军队驾驭使用兵车,布置战阵和在战车上射杀的军事技术,待其军事技术成熟之后,让他们公然向楚国挑战。巫臣在使命完成后返回晋国,但把他的儿子狐庸留在了吴国,继续指导吴国的发展。
吴国在巫臣的帮助下迅速实现了技术飞跃,并很快就发展成了一直可以与楚国抗衡的力量,渐渐将楚国在东夷的附庸侵蚀殆尽,并进一步向西扩张侵扰楚国边境的巢国和徐国,甚至直接与楚国叫板。据说因为吴国的侵扰,子重子反二人果真是疲于奔命,每当他们要北上侵伐郑国的时候,吴国也一定会侵扰楚国,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北上的计划,转而回头抵御吴军。吴军侵扰最为激烈的时候,二人甚至一年之间要七次往返救援。后来子反在与晋国的决战失败后自杀,子重也因为伐吴大败而猝死,申公巫臣的誓言在多年后终于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