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片《校合唱团的秘密》
今年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校合唱团的秘密》从众多优秀的短片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最佳真人短片奖。
虽然只有短短的25分钟,却讲了一个情节跌宕起伏、寓意深刻的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索菲的可爱小萝莉。
她转学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
报名的当天她就被学校合唱团的美妙歌声所吸引。
从校长口中得知,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合唱团,曾经获奖无数。
在新的班级,苏菲结交了一个新朋友——
合唱团的领唱,同样可爱漂亮的丽萨。
两人一起嬉戏打闹,形影不离。
索菲也如愿加入了合唱团。
对第一次排练索菲很看重,表现的相当积极。
老师也在一旁观察着这个新来的同学。
排练结束后,索菲被老师单独留了下来。
并告诉她:
下次排练只能动嘴,不要唱出声。
在老师看来,她的唱歌水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
尽管心里不乐意,索菲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
第二次排练的时候,她只是动嘴,心里默唱。
这一举动被聪明心细的丽萨发现。
在她的一再逼问下,索菲说出了真相。
丽萨对此愤愤不平,认为很不公平。
在接下来的观察中,丽萨发现不单单是索菲,还有一些同学也在假唱。
她当场揭露了真相:
因为他们唱的不好,你只让他们动嘴不出声。
而这不公平。
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说了下面这一番话:人生并非总是公平的 ……
如果只允许有天赋的人加入,
那样公平吗?
但如果让所有人都唱,
我们就永远成不了最优秀的。
似乎丽萨被老师的这些“鸡汤”所说服。
其实不然。
他们不但没有妥协,而且决定采取措施和老师进行抗争。
于是,影片最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在比赛现场,无论老师怎样哀求,所有的人都只动嘴不唱出声,尴尬的老师只好自己走下台。
这时,丽萨美妙的声音响起,短片在孩子们动听的合唱中结束,余音绕梁,让人回味很久。
奉上精彩片段:
最后这一幕不仅仅是对老师的一次无声抗争,而且也证明了他们自己的歌唱实力。
故事并不复杂,却给我们留下的震撼不小。
其实,片子越短,越是难拍,越是考验一个导演的功力。
本片的导演是来自匈牙利的克里斯托弗·迪克,是个80后。
本片无论从拍摄技巧、故事节奏的掌控还是音乐的安排上都可以看出这位年轻导演的功力。
例如,
当索菲和丽萨在院中玩耍的时候,导演采用了一个360度旋转的镜头。
索菲和丽萨连续不间断地在同一个镜头出现好几次。
这种镜头在表现出时间地流逝的同时,也让观众见证了两个好朋友之间纯真友谊的不断升温。
在人物心理及细节上导演也是很讲究,如索菲被老师要求假唱时的不情愿,索菲告诉丽萨真相时的委屈痛哭,以及丽萨的愤愤不平都表现的很到位。
短片的音乐也超级棒,尤其是最后一幕比赛时的歌曲Bodzavirág。
据说,这首歌的歌词来自匈牙利作家、教育家、翻译家Nemes Nagy Ágnes女士的诗歌作品《春天的云》,由匈牙利古典音乐作曲家Balázs Árpád谱曲。
这些都可以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之处。
如果仅仅从这几方面而言,这部短片还不足以获得奥斯卡奖。深刻的寓意,表现出来的主题才是它得奖的关键。
很明显,这是一个“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的故事。
在老师看来,集体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为了团队,可能要牺牲一下个人。
也有不少人支持老师的这种做法,认为老师是从大局着想,无可厚非。
似乎看起来挺有道理的,这或许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能保住集体的荣誉,也给予那些想参与的同学以机会。
但,老师忽视了这样的问题:
她在教孩子撒谎,同时也在伤害孩子们的自尊。
为了所谓的“荣誉”,让这些懵懂无知的孩子去假唱,让他们从小学会为了成绩可以不择手段。
片子开头,校长就曾经告诉索菲:任何人都能加入合唱团。
而事实却是这样,让孩子们只动嘴,不出声,难道不是在欺骗孩子的感情吗?也是对孩子自尊的一种莫大伤害。
当然,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这位老师,老师本身其实没有过错,错的是当下教育制度下产生的一种畸形现象:
对“虚荣”的执着追求,对“成绩”的过分看重。
成绩是很重要,如果以不利孩子成长的方式作为代价,那就得不偿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2
及格
念过书的、教过书的、当过家长的,没有人不懂得这两个字,但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及格”的原初意义。其实及格是一个大的达标,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及格。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误区,把及格污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