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一: 选自《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I:扫清障碍,腾出时间。在正式做一件事之前,要尽可能地排除一切可能会干扰你的事物。最好选择不会被外物打扰的时间段。当然,当遇到内在或外在原因使得计划中断或者终止时,我们得学会慢慢摸索,结合自己的作息,习惯,学习或工作规律来调整状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固定和机动方案,最终坚持完成好每天计划。
A1:我购买了 一个英语听说读写的课程,下载了配套APP练习,使用期六个月,最佳计划是每天半小时。很遗憾,前三个多月我都下意识地拖延,几乎毫无进度,即使是每天半小时也无法完成。后来,偶然的机会,实习期间我跟着舍友连续坚持了几天,开了个好头,每天无论多晚都会找时间练习半小时及以上。开学后,计划每天早起,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练习课程,很幸运,我坚持下来了。每天完成一个lesson,用时80分钟左右,也不觉得很枯燥。练完去吃早饭,然后去看司考书。这样已经形成惯例。早起练习课程不会被打扰,空气清新,驱赶了睡意和懒惰。不过最近又有些懈怠了。
A2:把早上六点半到八点半之间的不受干扰的时间用来做需要坚持的计划或者其他事。比如,对我而言,练英语,背诵司考知识点。坚持下去。这是固定方案。机动方案则是午饭或者晚饭后的40分钟到1小时,可以查漏,比如早上被打断的计划此时完成。
片段 二: 选自《非暴力沟通》
I: 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感受并表达出来,这是非暴力沟通的一大要素。感受并不是来源于道德或者权威的“理应做法或想法”,而是我们最直观的想法,它从我们心底出发,被我们的身体感觉,被我们的心理察觉。
A1:似乎我们都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权益需要,常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我们对某件事的看不惯或者愤怒往往来源于道德层面的约束。家乡镇上有条水泥路,之前路面波浪状起伏,每次和妹妹骑车经过那,都会颠簸个不停,我会对她说:“你看,这个豆腐渣工程,给行人和车辆带来了多大的不方便,很容易出事的。”我站在道德和秩序的角度抨击这个事,但是对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路好难骑,颠簸得难受死了,我们应当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个太折磨人了。此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也会遇到被打扰这种事,不过现在表达好多了,比如在寝室,准备开始学习的时候,对舍友说声,我在听课程,麻烦大家不要放歌哦。
A2:在沟通中,首先做的是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知道你对其做法的态度,直切主题,其次再沟通出解决方法。
片段三: 选自《打破僵局》
I:打破或者避免谈话僵局要注意谈话方式,具体注意点如下:根据情形调整语速;注意音量;注意打断方问题;在做出答复之前,自己整理思绪,不必急躁,消化好对方说话内容,回复平和而坚定。
A1:我说话比较快,朋友已经提醒我要注意自己语速。我说话比较小声,不够清晰洪亮。在倾听别人过程中,我容易就细节发问,常常打断别人。当对方抛出一个问题,我有时候过于急切,不能全面思考。
A2:对症下药:语速放慢,吐词清晰;声音清亮;不随意打断保持专注倾听;给自己一个停顿,梳理好思路,最后使得自己的回复平和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