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听郑州大学心理学周正教授的亲子教育讲座,他提出一个问题,他问“你们认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优点?”
有人猜80%,有人猜50%,有人说20%,老师微笑不语。
许久后,他表示,一个人身上只有不到5%的优点。
智慧的父母发现优点,鼓励孩子把优点一点点扩大,大到优点变成了太阳,缺点变成了小星星。而有的父母盯着缺点,一遍遍告诉孩子缺点,慢慢的孩子的缺点变成了太阳,优点变成了星星。
你们反思一下,你看到的是孩子身上的优点多还是缺点多?
台下一片寂静。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女儿的数学不好,但是她很少批评,女儿袒露自己非常努力的学习数学,但是确实是听不懂不会做。
李玫瑾教授非常的理解,没有强迫自己的女儿闷头苦学数学,而是和女儿商量,将来换一个不考数学的专业。女儿表示自己喜欢唱歌,希望长大可以当一名音乐老师,李玫瑾教授听了后,鼓励女儿学习音乐,今后当一名音乐老师也很好。
现在李玫瑾的女儿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她的生活状态非常的开心,做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李玫瑾教授没有给女儿补数学,以此来提高数学成绩。她看到女儿喜欢音乐的优势,扬长避短,避开不喜欢的数学,专攻音乐,支持女儿实现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大部分的父母会选择给孩子报数学补习班,想让孩子把数学成绩提上来,可是结果却是,孩子越来越讨厌数学,数学成绩越来越差。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不开心,甚至孩子离自己喜欢的事背道而驰。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个现象,父母说起孩子的缺点滔滔不绝,问起孩子的优点时,却戛然而止。
长期以此,孩子被父母影响,潜移默化接受这些缺点,从而迷失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音乐。
著名翻译家、学者傅雷先生的长子傅聪能够成为一代音乐宗师,与父亲从傅聪本身出发,不断发掘他的优点有关。
傅雷精通美术理论,他有心让傅聪学画,但是傅聪没有绘画的天赋,反倒是对音乐有些感觉。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傅雷放弃了让傅聪学画的打算,下定决心把傅聪培养成音乐家。事实证明,傅雷的做法没有错。
“成功父母与失败父母的区别是,前者将孩子对的东西挑出来,把他的优点挑出来,而不明智的父母,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他在一次讲座上给父母布置了“作业”:“你今天回家去发现一个孩子的优点,能够发现十个的,是优秀的父母,能够发现五个的,是合格的父母,不能发现的,是不合格的父母。”
试着用一颗发现的心,多观察孩子,看看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然后帮孩子把优点扩大。
优点越夸越大,缺点少说渐少,肯定孩子的闪光点,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在未来,他的优点一定会盖过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