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法与生命》李四龙
戒(戒律)定(禅定)慧(读经)。通常是定慧双修。戒由法师带比较好。
佛学的基本精神:十二因缘(起点)、缘起性空(特点)
中医:五脏六腑。心(神)、肝(魂)、脾(意)、肺(魄)、肾(志)。
蕴:同类东西聚集在一起,就是蕴。色(形式)蕴:身体。
二、昨天临时起意好友聚会,单身的时候,我们仨一个宿舍,但几十年过来,三个人生命状态各不一样。
我说的生命状态,不是财富和样貌。生命状态我理解为是否与自己和解、是否能安于现状、是否能接受未知等等。
当然,这也和每个人经历的事情有关。
貌似三人中,我的波折最多、压力最大,但我的生命状态比较平稳。说粗糙点,死猪不怕开水烫。
另外两位朋友一路平顺,有亲人帮衬和护佑,近期也接连遇到些事情,生命状态忐忑不安。
我把自己的心得讲给他们,但是效果很差。不是我讲的不明白,也不是他们理解能力差,而是我们理解的范畴不对称。
我十几年来一直在学习,平行的、纵深的,尤其是我启动了反思,十几年如一日向内走,所以很多顿悟不是一时几事能说清,而她们经历相对少,学习也基本在外圈转悠,所以,当我们聊到核心的时候,彼此语汇不一致,无法达成有效的沟通。
后来我换了一种说法,把所有理论哲学的东西都放下,只讲了最简单的正念呼吸和书写记录,貌似阻力也很大。但我知道,人在疼到极致后,会想开始改变的,从自己能接受的最简单的事情入手也是好的。
而且痛苦这件事,无人能理解和替代,只能自己扫雷和平复。
她们一度采取用另一个兴奋的事来替代痛苦的事,获得短暂的安宁。但这终究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面对是痛苦的,不面对积累多了会更痛。
心力不足或者认知未更替,的确难度太大了。
我曾看过一本书,不能说谁的痛苦更大,因为在每个人心中痛苦都是难以抵抗的事,这只和每个人承受程度有关。
我的建议能否帮到她们是未知数,但我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一直觉察自己的状态——想要改变别人都是“执”,想要帮助别人是“慈悲”。
路就在眼前,希望朋友们能有因缘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得内心的平静。
三、我还有一位朋友潜心研究营养学,每次见面都有收获。前些年他打坐每次一两个小时,并且生酮饮食,持续运动,还是极限运动。
他年纪比我大不少,但精气神特别好。
这次再见,状态依旧。而且从生酮饮食调整到低碳饮食,一天只吃一顿饭。
他的老父亲早饭换成了黑咖啡和油脂。他也建议我减少碳水、糖的摄入,尤其结合了我脚底的伤,必须减重,保持健康。
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他最后说了一句话很受用,学习营养学比学习运动更重要。
任重道远。
昨晚没忍住诱惑吃多了碳水,今早指标爆棚了,我还要去抽血,忐忑了很久。接受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我的功课,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