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历史长河,泱泱礼仪之邦,沉淀了许多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其中,《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个故事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它,从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需要特别注意?期的意思是?属于词类活用。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文言味。大家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上还可以更投入,读出故事性,读出人物形象。
故事中有一个表达情绪的词是什么?那就是“友人便怒”的“怒”字。(板书:生气的表情)
友人为何发怒?你来说说!他与太丘相约同行,当他彬彬有礼地询问“尊君在否”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对方先走了,他失望至极进而大怒,以至于到了骂人的地步。你分析得头头是道。那么,谁能将友人的“怒”读出来?我发现这位同学“非人哉”读得咬牙切齿,读出了友人的恼羞成怒。我们一起来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这一发怒,便骂元方的父亲不是人。听了这话之后,元方有何反应?对,他也生气了。那么,元方的哪些语言和动作表现了他的怒气?谁能来读一读。你来,噢,不错!你将“无信”“无礼”重读了。友人可谓是失约又失礼,元方则据理力争。还有吗?噢,真棒!你将“不顾”二字重读了,读出义正言辞的语气。“元方入门不顾” (配合扭头)。友人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头也不回来表达自己的不满,维护父亲的尊严。
那太丘呢?他走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他也怒了。大中午的,等了很久,朋友不来,于是拂袖而去。那么,“太丘舍去”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请你来读。“太丘舍去”,语调下降,老师听出了你因扫兴而怒。再请你来试试。“太丘舍去”,语速稍快,老师听出了你因不耐烦而怒。“太丘舍去”,一字一顿,掷地有声,老师听出了你因感到不受尊重而怒。
由此看来,这三人都怒了,但其中又有些许区别,友人是勃然大怒,元方是愤愤不平,太丘是怫然不悦。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篇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语气。
1.这三个人啊,都有自己发怒的理由。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认为谁的发怒更合乎情理?
哦,你认为太丘的发怒是应该的,谁要你无信呢?(板书:信)
你讲得很有道理。友人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是对子骂父,很是无礼。所以你赞同元方的做法。(板书:礼)
2.所有矛盾的焦点都聚集到了友人身上。他不讲诚信,没有礼貌。孔子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当代中国,“明礼诚信”已被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如此看来,太丘和元方的不满确实是合情合理的,但故事发展到这儿似乎留了点遗憾。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请大家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再等一等友人是吗?那你这种等待是不是助长了友人不守信用的行为呢?噢,你会在见面之后提醒他下次可要守时了。不错,你的这种宽容也会让友人觉得友情弥足珍贵呀。
但如果太丘真的有急事,不能等呢?诶,给朋友留张告知的字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张字条让谁送给他呢?你真有办法。就让元方给他。与其让元方面对冲突,不如让他成为化解冲突,传递友谊的信使,这样的结局该多美好啊。
还有其他的处理方式吗?这位同学很有见地!倘若友人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不会发怒了。那他的怒气最后化解了吗?是的,最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下车致歉。可见,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那元方呢?有没有更合适的方式?
哦,你会说得更加委婉,毕竟友人是长辈嘛。
你呢?你会问清楚他迟到的原因。为什么?哦,也许友人的迟到是迫不得已的,我们要弄清楚原委,不可盲目下结论。你很会思考。
还有吗?你会在他“下车引之”的时候选择原谅。为什么呢?不错,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尊君”二字体现出了友人即使是面对七岁的孩童也是彬彬有礼的,而“友人便怒”的“便”字体现出他应该只是一时急躁说了气话。并且他马上为自己的鲁莽向晚辈道歉,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老师也认为,作为被伤害者的元方如果能够包容对方,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极好的修养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一种美德,你们说对吗?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摩擦,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怒”字上的“奴”告诉我们,发怒只能做情绪的奴隶。但我们多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换做是我会怎么样,怀有一颗宽恕之心,便能避免很多冲突了。(写恕、画心、画笑脸)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孔子认为原谅他人的过错是一个人终身应该奉行的准则,这样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板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