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精要主义。五六七篇

第五篇,《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个关于衣柜的隐喻么?你已经仔细打量了挂在你衣柜里的所有东西,并且把衣服分成了“必须保留的”和“可能应该扔掉的”两堆。但是,你真的打算把那堆“可能应该扔掉的”衣服装进袋子里并送走吗?

换句话说,仅仅确定哪些行为和努力不可能带来个人贡献峰值是不够的,你还得积极地淘汰它们。

扔掉旧衣服并非易事。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已经有的东西的估价,往往高于它们的实际价值,于是扔掉这些东西就更难。如果你还不舍得抛弃那件比喻中的上衣,就问问这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没有它,我愿意花多少钱去买它?”同理,在人生中,在决定要淘汰哪些事情时,也问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愿意做什么来得到它?”

你要记住,任何时候你没有对不重要的事情说“NO”,就意味着你默认自己对它说了“Yes”。因此,一旦你已经对选项进行了充分探索,你要问自己的问题就不是:“在那些具有竞争性的优先级事情中,我应该选择哪个?”而是要问这个本质性的问题:“我应该拒绝哪个?”这个问题才能揭示你真正应该优先做的事情。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如何排除那些不重要的,这样你就能为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就是精要主义者养成第二步——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在排除的环节,仍然是有5个要素。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要素6: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

我们要学会排除的第一种非精要事务的类型,就是任何与你的奋斗目标南辕北辙的事情。这听上去很简单,但是要做到这点,你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工作中,人们一旦对团队目标及自身角色定位缺乏明确的认识,就会感到困惑不解、压力重重、灰心失意;相反,当他们有较高程度的明确性时,就会积极振作起来。

没有明确的目标,人们往往会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虚掷光阴,耗费精力。比如我们高估了不重要的东西,比如把豪车美宅、微博上的粉丝数量或者自己上传到朋友圈上的照片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看得过重。结果,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花时间陪伴心爱的人,滋养自己的心灵,关心自己的健康,等等。

那么,如何让团队或个人的努力具有明确的目标呢?方法之一,就是确定精要目标是什么。

精要目标

要了解什么是精要目标,最好的方法是先确定什么不是精要目标。我们可以运用一个2×2的矩阵来探究其中的含义(如下图)。

在左上角象限里,我们可以归入诸如“我们要改变世界”这样的愿景和使命,这种陈述听上去鼓舞人心,但实际上普通得让人留不下任何印象。

在左下角象限里,我们可以找到一大串模糊、普通的价值理念,比如“创新”、“领导力”、“团队精神”,都是典型的平淡无奇、千篇一律,丝毫不能引发任何激情。

在右下角象限里,我们可以设定一些必须关注的短期季度目标,比如“利润在去年的基础上提升5%”,这些短期策略因为足够具体,就会引起关注,但往往缺乏鼓舞力量。

精要目标,是既鼓舞人心又明确具体,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如果操作正确,一个精要目标是一个可以以一当千的决定。就像你决定自己要当医生,而不是律师一样。

一个战略选择可以排除其他所有选项,为你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的生活规划路线。一旦重大决定已经做出,所有随之而来的其他决定就能更好地聚焦。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制定出一个既具体可行又鼓舞人心,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的目标陈述呢?

制定精要目标的两大要点

1.重在实质,而不是形式

一个精要的陈述并不需要精雕细琢,它重在实质,而不是形式。问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它将在你未来做出每一个决定时提醒你:“如果我们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那将会是一件什么事情?”

2.具体的目标才拥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这就是说,要实现目标明确,启发鼓舞更加有用。具体的目标不仅能够提振士气,还能提升境界。一个充满力量的精要目标能够鼓舞士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具体得足以回答“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这个问题。

要素7:勇气,优雅说“不”的力量

勇气是排除冗余和无益之事的关键所在。没有勇气,“自律地追求更少”不过是挂在嘴上的空话。

我们害怕说“不”,因为我们担心自己会失去一个重大的机会。我们害怕破坏现状、制造事端、过河拆桥。一想到会让自己敬重、喜欢的人失望,我们就无法忍受。这是人性的一部分。然而,尽管拒绝别人是如此艰难,但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会错过重要得多的东西。

为什么大胆选择重要的事情,放弃不重要的事情,是如此的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分不清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内心对社交尴尬畏首畏尾。

非精要主义者凡事都答应,他们常常为了追求取悦别人之后那种兴冲冲的感觉而自动说“Yes”,但是,精要主义者知道,在这种兴冲冲的感觉过去之后,随即而来的就是懊悔的折磨。

优雅说“不”的六大原则

那我们怎样才能学会优雅地说“不”呢?下面就是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案,教你怎样来优雅地说“不”。

1.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

当别人让我们去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这个要求和自己同他们的关系搅和在一起。有时候,它们看上去是如此的相互关联,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拒绝这个要求并不等同于否定这个人。只有当人们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的时候,才能做出一个明确的决定,然后另行找到勇气和同情来传达它。

2.优雅地说“不”并不代表必须使用“No”

可能在某个时候,说“不”最优雅的方式就是直言不讳地说“不”。但是,“您能想到我,真让我受宠若惊,但我恐怕爱莫能助”,或者是“我非常愿意,可是我已经力不从心了”,这样清楚并且礼貌地拒绝别人、却不使用“不”字的方法很多很多。

3.关注权衡取舍

在答应的时候,对自己将要牺牲什么考虑得越多,拒绝就会变得越容易。

4.自我提醒,每个人都是推销员

每个人都在贩售一些东西——一种想法,一种观点,一种主张,来换取你的时间。清楚地知道被贩售的是什么,有助于我们更加谨慎地决定是否去购买它。

5.说“不”需要用人气换尊重

说“不”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对关系产生影响。归根到底,当有人提出要求,却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或她的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烦恼、失望,甚至气愤。不利之处是一看便知的,而潜在的有利之处却不那么显而易见:当最开始时的烦恼或失望、气愤渐渐褪去时,尊重便会显露出来。一旦我们有效地推回别人的请求,就等于告诉他们,我们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这便是行家里手和初出茅庐者之间的分水岭。

6.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

任何一个曾处于表态接收端的人都知道,相较于不答复,或是用一些诸如“我将努力解决问题”或明知自己不行却还说“我可能行”这样不作许诺的回答来蓄意误导别人,清楚地说“我不干”就有价值多了。模棱两可不等于优雅,延迟说那个最终还是要说的“不”,只会让它更难说出口——它会引起对方更深的怨恨。

要素8:放弃,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沉没成本,该忽略就忽略

为什么我们能够忍受一场难看的电影而不中途退场,是因为我们已经为电影票花了钱。这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已经投入其中的成本无法收回,而对某项已知的亏本生意继续投入时间、金钱或精力的倾向。毫无疑问,这很容易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投入越多,就越想破釜沉舟坚持到底,直到投资获得回报。在某事上投入得越多,要从中抽离就越困难。

精要主义者有勇气和自信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脱身抽离,忽略已经沉没的成本。除了沉没成本,还有几种常见的陷阱也是我们要留意的。

六个常见陷阱与六条应对策略

陷阱1,禀赋效应

我们都有这样的偏见,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当他一旦拥有该物品,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

生活中,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想到这样的东西,一旦你想要放弃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显得更加有价值。想象一下,一本闲置在书架上多年未翻的书,一个仍未开封的厨房用具……不管它们是否对你有用,它们属于你这个事实,都会让你觉得它们比不属于你的时候更有价值。

对策: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

陷阱2,对浪费的恐惧

为什么成年人比小孩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这其中的原因是成年人终身都受控于“不要浪费”这条规则,因此当我们成年时,我们已经能训练有素地避免出现浪费,甚至对自己也是一样。

人们不想放弃在一个错误的选择上已经浪费的东西,但一旦我们真的这样做了,就注定要浪费更多。

对策:承认失败,让成功开始

陷阱3,强己所难

我们总是太过努力地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管是在个人的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生涯里,人们都很容易去强己所难,强行匹配。那么,出路何在?

对策:寻求中性的第二意见。

陷阱4,现状偏见

仅仅是由于自己一直在做某事而继续做下去,这种倾向有时被称作“现状偏见”。

因为它们早已存在,就听之任之、盲目接受,不再费心费力地询问质疑,这实在是太容易了。

对策:运用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就是不必以现有的任务为基础来进行自己的时间预算,而是要假定一切都难以预料,先前所有的承诺都已不复存在。然后,从零开始,问问自己愿意给今天加上什么任务。时间、精力和资源每使用一次,都必须重新证明使用的必要性。如果它不复适用,那就彻底消除。

陷阱5,随意承诺

有些人的时间被一些软性承诺塞得满满当当,这些都是他们不知在什么地方见到什么人时,因为随便发发评论或随意交谈了几句而不经意间答应下来的。

对策:先停顿,再说话。在答应一件事之前先停顿5秒,能大大降低做出后悔承诺的可能性。

陷阱6,害怕错过

脱离现行轨道的障碍之一就是害怕自己会错过好东西。

对策:逆向试行,战胜害怕。以一种相对而言低风险的方法排除不重要的东西,就是逆向试行。在逆向试行中,你可以检验取消一项尝试或活动是否会产生负面效应。

学会说“不”,以自己的勇气、专注和自律赢得尊重,是成为精要主义者的关键所在。

要素9:编辑,看不见的艺术

我们都知道,电影剪辑有时候被认为是“看不见的艺术”。很明显,剪辑就是严格淘汰那些无意义的、不重要的或者不相关的内容,它是一种精要工艺。

在精要主义者养成过程的这个阶段,淘汰这些无意义的事务,就意味着要充当自己人生和领导力的剪辑师。

编辑自己人生的四条原则:

1.删减,自律地抛弃那些好选项

2.精缩,用有意义的活动取代无意义的活动

3.纠正,反观核心,调整方向

4.少量编辑,知道在什么时候谨慎克制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谨慎克制。方法之一,就是克制自己要插手干预的那种倾向。比如,参加会议时,克制住想插话的冲动。我们可以等待,观察,看看情况怎么变化。

少做,不但是一种效力强大的精要策略,而且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编辑策略。持续性地编辑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能让我们一路上都可以作出一些更小但却是深思熟虑的调整和改变。要成为精要主义者,就要让删减、精缩和纠正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天然组成部分,要让编辑成为生活的自然节奏。

要素10:边界,设定界限会带来自由

精要主义者视界线为一种授权。他们承认,界线保护了他们的时间,使之免受劫持,界线也让他们摆脱了对有利于实现他人目标而非自身目标之事说“不”的负担。他们知道,清晰的界线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淘汰各种要求和累赘之事,以免自己精力分散,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之事。

免受他人事务烦扰的四个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定界线,让它们保护我们免受他人事务的烦扰呢?下面有几个方法供你参考。

1.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帮助别人。但是,如果别人把他们的问题变成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纵容他们。一旦替他们承接了问题,我们所做得一切就变成了剥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没有界线,就没有自由

如果我们不在自己的生活中设定界线,那么就只能被囚于别人替我们设定的限制之中。相反,如果我们有了清楚的界线,我们就能自由地从整个领域中进行选择,或者从我们精心选择的要去探索开发的全部选项范围中进行挑选。

3.找到自己的坏事者

想想那个频繁把你从精要道路上拉出去的人,列一个坏事者清单——这个人提出的各种要求和行为,你都拒绝,除非它们正好和你自己的优先要事或者事项安排有交叉重叠之处。找到你的坏事者的另一种快速测试方法就是,每一次你感到别人的要求冒犯了你或欺骗了你,你都要记下来。你无需通过某种极端的方法就能注意到它,这些都是你发现自己隐藏的界线的线索。

4.制定社会契约

互相了解对方的界线,这可以让我们避免浪费彼此的时间,不去给对方提出徒增烦恼的要求,也不去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于要紧之事。通过不断练习,你会发现,设定界线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今天学习了精要主义方法的第二个环节——排除。请记住,当我们丧失选择权的时候,别人就会替我们做出选择。所以,要么慎重地选择有所不为,要么不由自主,任人摆布。

第六篇关于执行,有两种思考方法。非精要主义者通常会用蛮力执行,而精要主义者却通过淘汰无意义之事来节省时间,设计一套体系,让执行变得毫不费力。

人生就好比一个塞得过满的衣柜,精要主义者会将它整理得井然有序。如果想让自己的衣柜保持整洁,就需要进行一种常规性的整理。就需要一个很大的袋子,来装要淘汰的东西,而需要留下来的东西只有很小很小的一堆。

也就是说,一旦确定了哪些行为和努力要在人生中加以保留,你就必须设立一套体系来执行。不能等到衣柜满得要被撑破时,才去用超人般的努力来清理。你必须有一套体系,这样保持衣柜整洁不过是例行公事,毫不费力。

做容易做的事是人的天性。那如何让正确的事情,执行起来尽可能轻松自如,顺利无阻。

在执行的环节仍然是有五个要素。今天学习前两个要素。

要素11: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

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法预知。像饥荒这样的极端事件自不必说,意料之外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谁能知道交通状况是畅通无阻还是拥堵不堪?谁能预知自己要搭乘的航班将会晚点或是被取消?

无法预料是我们唯一可以预料的。我们要么坐等这样的时刻到来然后对此做出反应;要么提前准备,设置缓冲,未雨绸缪。

缓冲”字面上的解释是用以避免两物接触以免相互伤害的事物。

基于最佳情况,考虑最坏可能。

精要主义者会规划安排,筹备应急,预料意外,他们为无法预知之事置备缓冲,以便意外情况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自己能有回转腾挪的余地。

设置缓冲区的三个窍门

1.为无法预测的情况提前做完善的准备;

2.比预计时间多留50%;(避免“规划谬误”)

3.做好情景规划;

想好自己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再提问五个问题:

①在这个任务中你面临的风险是什么?

②最糟糕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③它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④它将在财务方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⑤怎样做最优投资以降低风险并增强财务和社会应变能力?

要素12:扫除,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

谁是你的“赫比”

工作或生活中“最慢的行进者”是什么?阻碍你取得重要成就的障碍是什么?通过系统定位并移除这个“掣肘”,你将大大减小阻碍你执行重要事务的摩擦力。

精要主义者在执行的时候,会关心那些延缓前进步伐的阻力。他们会问:“重要事务实现道路上的拦路虎是什么?”非精要主义者埋头于与日俱增的压力和堆积如山的解决方案,而精要主义者却以一次性投资来解除障碍。这种方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而且也有助于让你以更少的付出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步扫除“最慢行进者”

精要主义者不关注需要增加哪些精力和资源,而是关注哪些限制和障碍需要连根拔起。

1.弄清核心目标

2.锁定障碍

不要仓促上马,三思而后行。问问自己:“在我完成任务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把这些障碍列一个清单。它们可能包括:缺乏必要的信息、精力不足、追求完美。“哪一个障碍扫除之后,其余的障碍会立刻消失?”根据这个问题,来给所有的障碍排列优先顺序。

在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时,需要记住的关键一点是:即便是一些“有成效的”事情都可能是障碍。记住,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延缓此目标执行的活动都是值得怀疑的。

3.扫除障碍

注意,如果你的“最慢行进者”是你追求报告(目标)的完美性,你有很多很多的想法能让报告更完善,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你的核心目标是交上初稿。因此,要扫除障碍,你必须考虑“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忘记“这报告必须完美”。允许自己不用对第一稿进行润色。


今日作业:从“设置缓冲区的三个窍门”和“扫除最慢行进者”中任选其一进行练习,并将你的练习心得发到群里,我们一起来讨论。

练习:

突然看到老二幼儿园班级群老师发的紧急通知:由于修路水管被压坏,幼儿园停水,为保证孩子的用水安全,请家长们用自己的水瓶装水送到幼儿园,以备孩子饮用。现在就可以送到幼儿园。

1.为无法预测的情况提前做完善的准备;

我在外面,尽快回家。

2.比预计时间多留50%;(避免“规划谬误”)

打电话让家人准备好水,即使家人没空送。可以打电话问下邻居孩子的同班同学,他们水送去的吗?

3.做好情景规划;

①在这个任务中你面临的风险是什么?

1孩子渴了,没水喝.2孩子会从期待变成失望。3老师会觉得家长对孩子不负责,转而对孩子也不上心。

②最糟糕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孩子没水喝,老师对孩子不上心。孩子间相互比较,最快见到家人的孩子,最有爱。

③它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家长给老师不好印象。

④它将在财务方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没有

⑤怎样做最优投资以降低风险并增强财务和社会应变能力?

给老师私发信息,让老师转告孩子,我在外面,很快就到学校了。

心得:基于最佳情况,考虑最坏可能。内心比较冷静不会处在恐慌,自责,而心生怨气。会为事情的最佳情况,去尽力负责。即使结果不是那么如意,心也坦然。

《精要主义》第七篇,《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下)》。


不管是要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还是要迈向事业的新台阶,抑或是要为伴侣安排一个生日聚会,我们往往都会觉得执行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和阻力,必须硬着头皮强迫自己去“完成”。精要方法却截然不同。不是逼着自己去执行,而是把时间省下来创造一种方法,用来扫除障碍,使任务执行起来变得尽可能轻松自如。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执行环节的另外三个要素。


要素1:3进步,小胜的价值”


非精要主义者采用的方法是把一切都做大:什么都要做,什么都要得到,什么都要搞定。精要主义者则采用截然不同的方法。他们不会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平均用力,而是从小处着手,庆祝进步。


鼓励小胜的三个技巧


这里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供我们借鉴。


1.关注最低可行性进步


在硅谷流行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理念。这并不是让大家去制造垃圾。而是不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虚掷光阴,把事情做成。


同样,我们也可以采取“最低可行性进步”的方法。问问自己:“对于我们努力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有用且有价值的最小进步是什么?”


2.做最低可行性准备


应对一个重要目标或一个最后期限,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方法。一种是早动手,小步前进;另一种是晚动手,一日千里。你只要在一个项目或任务到期前两周仅仅投入10分钟时间,就不用在最后时刻花大把时间焦头烂额地仓促赶工了。有了目标或者期限,就问问自己:“我此刻能够做的最低可行性准备是什么?”


3.直观地嘉奖进步


直观地看到自己正在朝着目标进步,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里,不要不屑于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你自己的重要目标上。


相较于设定庞大的、高远的和不现实的目标,从小处着手,奖励进步,才能成就更多。作为一种额外奖励,这种明确地强化成功的行为,能让我们在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要素14: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常规,是移除障碍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没有常规,人们就被非重要事务牵扯得没有余力。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种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规,执行就如同拥有了自动驾驶仪。这样,重要之事就不用我们有意求之,而是水到渠成,无须思虑。我们也就大可不必日日耗费宝贵的精力,安排何事为先,何事为后。但最开始时我们需要稍费些力气,创造一种常规,接下来就只需遵行即可。


执行重要事务的能力也是熟能生巧,这就像其他任何能力一样。一旦你一遍遍地重复履行一种职责,你就会变得自信。你不再会偏离目标。你能更好更快地履行职责而不用那么专注、那么费力了。常规的作用力来自于大脑掌控全局的能力,它不断生长,直至成为一个完全无意识的过程。


常规还有另外一种认知优势。一旦脑力活动转入基底神经节,精神空间就得以释放,可以专注于新事物。这让我们能够自动驾驭某项重要事务的执行,并在同一时间积极从事另一项,而关注程度和贡献水平并不会降低。


杜克大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们所做的选择中,有40%是深度无意识的,我们并不在一般意义上思考它们。这其中,危险和机遇并存。机遇在于,我们可以发展新的才能,它们最终会成为本能;危险之处在于,我们可能会建立一些常规,它们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缺乏充分的意识,我们会深陷于一些非精要的习惯之中——比如每天早上一起床就看手机,每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买个甜甜圈。


那么,我们该如何摒弃那些让人受困于非精要习惯的例行事务,代之以让重要事务执行起来毫不费力的常规性活动呢?


1.彻底检修你的触发器


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想要改变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少吃些垃圾食品,少浪费些光阴,还是少一些烦恼。但当我们努力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哪怕是改变一个最最简单、最最微小的习惯,都困难得如此令人惊讶。怎么才能摆脱这些习惯的巨大牵引力?


每一个习惯都是由刺激、常规和激励组成。这个刺激就是一个触发器,指示你的大脑进入一种自动模式,以及选择要使用的习惯。然后就是常规活动,即行为本身,它可以是身体的,精神的,或者情绪的活动。最后是激励,它将帮助你的大脑弄清这个习惯是否值得记住。久而久之,这个循环——刺激、常规和激励,将会因为刺激和激励神经性地相互交织而变得更加无意识。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常规,你并不需要真的去改变行为。你需要找到引发非精要活动和行为的刺激事件,并设法让这个刺激事件与确属精要的事情相关联。比如,如果下班回家路上的那家面包店是导致你买甜甜圈的触发器,下一次路过时,你就要让它提醒你去街对面的熟食店买一份沙拉。要抵制进面包店的诱惑的确是困难的。但是,你每次执行新的行为,每次拿起沙拉,都在强化大脑中这种刺激与新行为之间的关联。很快,你将会下意识地、自动地执行新的常规。


2.创造新的触发器


如果要让行为有新的变化,就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刺激事件,我们可以创造全新的刺激事件来触发重要常规的执行。


比如,让攻克一天中最困难的任务成为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情。找到一种刺激物——不管它是出现在写字台上的第一杯橙汁,还是你在手机上定的闹铃,抑或是任何一件你已经习惯一大早就最先做的事情,来触发你坐下来,把精力集中到最难的事情上去。


3.建立混合型常规


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情,而且天天如此,难免令人感到乏味。为了避免这种常规疲劳,你完全可以给一周的每一天都安排不同的常规。


4.陈规陋习逐个击破


如果过分着迷于常规的好处,以至于忍不住要一下子修检和改进多种常规,那将是一种灾难。要获得大成效,必须从小处着手。因此,先从对每天或者每周的常规作一个改变开始,从那里开启进步之旅。


要素15: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是否曾纠结于过去的错误……一遍又一遍?你是否因为担心未来而忧虑重重,任由光阴飞逝?你是否花更多的时间来思量以己之力无法控制的事情,而不去考虑自己有用武之地的可控之事?……


对未来要面临的事情颇有忧虑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担心过去或未来上花费的任何一秒钟,都在分散抽离着你对此时此地重要事务的关注。


我们实际上就只有当下,我们不能控制未来,只能控制现在。当然,我们可以借鉴过去,也可以畅想未来。然而,只有在此时此地,我们才能执行真正重要之事。


精要主义者聚焦于当下。当然,谈到当下时,我们并不是在说同一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而是说,同一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活在当下的三个技巧


那么,为了充分投入当下的一切,我们该怎么做?


1.想清楚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你面临很多很多的任务,以至于不知该从何下手的时候,停下来,深呼吸。投入到当下,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明天最重要的是什么,甚至不是一小时后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不确定,那就把所有争抢你注意力的事情都列出来,然后划掉所有此时此刻不重要的事情。


2.专注当下,把未来清除出去


把未来清除出你的脑海,你将会更加专注于当下重要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的下一步措施是坐下来,给那些可能重要的事情列一个清单——不是针对当下的。


打开了日记本的另一页。这一次,问自己:“因为今天发生的一些事,什么事是你某天想去做的?”这个清单不是用来记录确定承诺的,它只不过是用来把这些想法从脑子里清除出去,留在本子上而已。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它保证了你不会忘了这些想法,它们也许将来会被证明有用;第二,它减轻了你必须现在就执行它们的那种压迫感和分心的危险。


3.给每一个清单排列优先顺序


接下来,给每一个清单都排列了先后顺序。然后开始做“当下重要的是什么”这个清单上所列的事情,一次一件。每完成一件,就从清单上划掉。


专注于当下,用一行禅师的话说就是:“倘若你正要饮一杯茶,当你举着杯时,你仿佛在吸气,要将思绪带回己身,这样你就完全回归了当下。当你真正存在于当下时,生命也在那里,这杯茶水便是写照。


在当下,你是真实的,茶水亦是真实的。你将不会被过去、未来、你的工作或者各种思虑所吞没。你将脱离所有这些苦恼,在自由状态中享受着这杯茶。这便是幸福,这便是平和。”


好,到这里,关于精要主义的阅读就完结了。今天作业就是,好好整理你的笔记吧,希望大家能通过这周的学习,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精力,做一名精要主义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8年我的目标是成为精要主义者 ,不断有纪律地追求少但是更好的生活方式。 我的上一篇文章介绍了精要主义者找到有...
    50b3c43c9838阅读 1,560评论 2 2
  • 如果你说太长看不完,就对了,这是一周的读书内容,每天十分钟,五天看完很轻松! 目录 《精要主义》-精读 Day 1...
    超姐666阅读 6,433评论 0 13
  •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好一个很不错的创意,或是有了创业的想法,想象的非常美好,然后想着想着,就没有然后了。为什么...
    可乐君CC阅读 3,890评论 0 0
  • 傍晚时分,他乘着舟,沿江而上,一路坐看江畔渔火。 靠岸,身影闪动,遁入一片竹林。他的小筑旁竖着一块墓碑。 远方传来...
    420_c644阅读 1,768评论 0 0
  • 一些心里的想法,选择在这里说,原因如题。也担心是否会和红桃9的设计初衷不搭,想了想,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喜欢豆瓣...
    JohnSmith阅读 2,69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