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我们想做出一些改变,取得一些进步的时候,总会下意识进入这个流程:
审视自己 → 找出问题 → 分析(夸大)问题的严重性 → 制造压力 → 产生动力
看似顺利,但现实却是:我们常常没办法坚持下去,总会中途放弃。
究其原因,其中有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以为焦虑会产生动力,其实不然,焦虑反而会产生懈怠。
相反,当我们开始不把自己当成一个“问题”,不再攻击自己,成长反而会悄然发生——
想要拥有更健康的身材,先停下“我好胖”“我好丑”的自我攻击,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和饮食,时不时奖励自己偷偷懒、吃好吃的。
想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先停下“我好笨”“我好懒”“我比别人差”的自我指责,沉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期待自己变成什么样子?
然后,带着对自己的爱,一点一点地去把“期待”变成现实。
2.在人们心里,总有很多“正确”的标准;在这些标准之下,人们小心翼翼地工作、生活,生怕做错一个选择。
这些标准从何而来呢?
它们可能来自外界的要求,可能来自父母的教育;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化入我们的“超我”,严格地管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弗洛伊德认为:当超我和自我产生冲突时,我们就会产生严重的“道德焦虑”,觉得自己做错了。而做错了,则意味着没有价值,不会被爱。
3.其实,如果我们被“正确”管控,就很难绽放内在的生命力。终其一生,我们不会因为“保持正确”而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