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的繁荣有树枝的托举;道路的通达有山峦的退让;除夕夜漫天烟火的绚烂有黑夜彰显;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人的帮助,在日益密切联系的今天,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小说《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个能力强,有野心的人。当他收到屈辱,选择了一段超乎常人心态的报仇计划。报仇计划完美实施后,他几乎可以说是众叛亲离。所爱之人不在了,他的人生崩塌,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好意,也不会善意施予别人。举目无亲,获得不了任何周围人的真心帮助,在孤独寂寞中走向灭亡。希斯克利夫觉得自己是一座强大的孤岛,结果非但不能自全,还自取灭亡。
古时,自陶渊明开创了隐居这一条道路,后来许多人郁郁不得志时便仿效其行。过着与世隔绝的道路,农耕社会,自给自足。可以不用与这个社会联系太多,但是如今这个数字化日日精进发展的今天,人的生活注定与社会与他人,与数字化紧密结合联系。于主观、客观都不能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而不动。
如今,各行各业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维护有时比事情本身重要的多。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阿谀奉承”的搞交际,而是实在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
“医患关系”这一短语的影响,跟前些年医患关系矛盾突出密不可分。前段时间,孩子住院,每天两次吊针,留置针头几乎每天用一个。孩子的手,头,脚被扎了多针。孩子被扎的怕怕的,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就排斥。给女儿扎针的护士有不同的人,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其中一个护士,她对女儿排斥他们的这种行为似乎不是很理解,每次治疗过程,女儿不配合,她总是怨声载道。“你的血管本来就细,你还不听话。”“你能不能别动了,再动阿姨还给你扎”等等,一岁四个月的女儿似懂非懂,只顾号啕大哭,当针头拔掉反复扎的时候,孩子大人可以说是一起哭,毕竟扎在孩身,痛在娘心。在这种情况下,指责和抱怨会加重焦虑情绪,我认为一个专业的护士,不仅在技术上站得住脚,更应该对患者保持着同理心。而不是本能的以自己的理解去反馈。通常情况下,遇到暴躁的患者家属,少不了矛盾积累。医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处理医患矛盾最有效的方法。
医疗行业如此,教育行业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教师,有远大的理想固然是好事,但是从来没有哪位名家抱着理想,没有他人的支持,而独自成长的。与他人脱离了关系和支持,是注定走不远的。深入实践,与他人交际,关注学生,立足实践,立足当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清华大学的梅赐琪教授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深度浸润式陪伴学生,才能获得自我成长的满足感。作为老师,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雅斯贝尔斯说:“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由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给我们们影响最大的,从来不是老师教授了什么知识,而是我们喜欢不喜欢老师,他在课本以外又教会了我们什么。
星辰大海,可能不在远方,而在附近。把附近的事做好,人的关系处理好,便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