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年教师而言,需要模仿名师课堂吗?当然!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名师以其卓越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显著的教学成果,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标杆,他们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成为广大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模仿名师课堂不仅是为了快速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更是为了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模仿”: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语言、技能等,以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过程。归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去重复学习。
可是,怎样的模仿才能更加优化自己的课堂呢?围绕这个疑问,我不得不复盘近期自己上的一堂模仿课过程。2022年,我加入学校的“青年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学校聘请几位专家亲自指导,我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课堂观察”,郑新华博士提到,利用课堂观察去改进教学,也能促进对学习目标的达成。
在团队组织的活动中,从四年级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到五年级的《四季之美》两篇课文,我们从尝试课到改进课,以六次为数,一年多的周期,我一直都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走到学生身边去发现、去记录。一晃来到第七次研修课,团队为了更好地观察学生知识,提议用已经成型的《四季之美》教案和课件,再换两个老师,两个班级,再次开展课堂观察。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时机,倘若也能亲自上一节已经打磨绝佳的高光课,还能有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居于左右指导,这肯定有别于在自己独立的课堂里上课。我心动了,带着想尝试的兴奋劲,果断报名。
很快,手头拿到了教案和课件,还有邬老师上课的原视频,这不就像日常模仿名师上课那样吗?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照着上,逐字逐句抠字眼,定能不负众望,心里暗自窃喜,这次的任务难度不高。
我结合教案和课堂实录,反复模仿学习,不敢有丝毫偏差。最后,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课程确实顺利上下来,大家可想而知,无疑成为一堂“复制”的课,能精确匹配每一句话,又做了一次课程的搬运工!当然有很多不完美,同样的问题,不一样的回答,在变与不变中,课堂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