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再说说嘎啦哈
为什么还要说那?不是在第一章第十五节里讲诉了嘎啦哈的来源,名称,玩法和感受了吗!是的!它是我童年的最爱,我把心里藏着的很多不解,忧伤和无奈在它身上得到了释怀。那时它占用了我很多时光,可这些时光在我看来是多么的愉快。
我把我那些年的美好,都聚焦在小院子里,聚焦在游戏里,聚焦在欻嘎啦哈里,又聚焦在第十五节的文字里。在小院子我是这游戏的主导者,参与者,享乐者。
我是满族人,父母也都是满族,应该说,我是纯正血统的满族后代,欻嘎啦哈都到了痴迷的程度,关于它的故事我全然不知,为了在回忆的文字里说明白,我在网上查阅了关于嘎啦哈和欻嘎啦哈的故事,从中我深深的懂得了欻嘎啦哈游戏的内含和意义。我明白了满语嘎啦哈一词,我更明白了这个马背民族的游戏风靡满汉民族之间的过程。每每想到这,我就想把心里装着的话讲出来。这就是我要再说说欻嘎啦哈的理由。
我把收集到的文字,做了归纳,把它表述在这里:
嘎啦哈,满语。它的满文译音是gachuha。清朝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其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称距骨,形状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动物都有。
欻嘎啦哈,是一种流行满族族人中妇女和儿童的传统游戏。因使用“嘎啦哈”(猪羊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接腿骨的那块骨头)作为道具而得其名。
欻嘎啦哈在东北流行很广。东北十八怪之一就有“嘎啦哈姑娘爱”的描述,可见它在民间的喜爱程度。
嘎啦哈主要的有三种,以猪为最多,羊次之,狍子再次少,也最惜少属上品。
嘎啦哈有四个面,它的名称分别称轮儿、真儿、坑儿、抱儿,游戏时就在这四个面的不同变化中演绎趣味。
欻嘎啦哈的玩法有多种,地域不同玩法也不同。但都是大同小异,只是花样不同。一般以四个一付配口袋,也有配圆球和钱把式(就是把大钱穿成圆串)的。不管是弹,还是掷都是欻嘎啦哈游戏里的内容,如妙手翻花、步步高升等等。难度最大的玩法就是抓四样…。
歘。相声词,有忽然之意。我觉得在这里表达的是游戏的场景。
关于口袋的样式和制作要求我在文字里已经表述了。这里要说的是口袋的叫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有的地方,把放入沙子的口袋叫沙包。
每年的进入正月,也就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满人女人有正月不动针线的说法,所以,这时欻嘎啦哈就成了女人和孩子们的最有趣的娱乐。
欻嘎拉哈是手脑并用,考验的是女孩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反映能力和协调能力。满人的先民就是用这种游戏,锻炼女孩的手上功夫,使其更加心灵手巧。
满人是马背民族,狩猎是生活的来源。他们发明兽骨作为游戏娱乐的方式,足以说明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智慧和聪明。这种游戏的形成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是锻炼技巧的方式,它是沙盘用兵布阵的棋子,它还是占卜吉凶的工具,传说1644年满人进关时,努尔哈赤就用此预判帅兵打针的胜负。
嘎啦哈也是财富的像征,折射出家庭的经济生活。预示着生活的美好和富足。
清军入关后把嘎啦哈带进了北京城,从此便流入中原。成为满汉民族团结融合的具体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