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贾岛,大家定然会当即想起那个脍炙人口的“推敲”的故事,故而往往会有个错觉,以为他只是一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派代表,然而通过这首诗,除了那深藏不露的炼字水准,还会领略到他更加高超的谋篇布局的架构能力,而尤其感佩的是他巅峰般的造境功力。
所以一直在心里悄悄地认为,贾岛的这首诗才代表着唐诗的至高境界,再大的诗人再有名的佳作,一旦放在这首诗面前,总有那么一点点“稍逊风骚”。
先说这个题目,“访隐者不遇”,几个字平到不能再平,似信手拈来,当然很可能果真就是拈来之笔,但是可别忘了在我们中国素有深厚久远的隐士文化,自魏晋到隋唐,其盛行之风贯穿数个朝代,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渊学博识特立独行的“文化精英”。所以正文的开篇便有了“松”之字眼。松,有个独特的别称叫做“君树”,在传统绘画中,松树只要出现,那么必然是万木所拱之。言下之意弦外之音,我们须听得明白,大诗人贾岛所访的这位“隐者”,绝非等闲之士也。区区五个字,既交待了起因还阐明了关系,同时对人物也做了鲜明的介绍。所以说用“隐者”而非“某某”,绝非练字之功,实造境之能,此为后面的正文做了极精当的概括而富有维度的铺垫。
再看“不遇”二字,正因为“不遇”,才“隐”得如此精彩如此亮眼,才让我们有幸品味到那千言万语都道不尽的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美好情境和大道青天我独怀悯的超逸情怀!难怪明末时的著名学者黄生在《唐诗摘抄》中叹道:“「不遇」二字,写得如此曲折!”
因为不遇才一再打问,然而所有的问句却未着一字,全部隐含在“童子”的答句中,而这十几字的答句又岂作答语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