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的培训时,主持人在学员中做了一个调查:“在参加培训时,你希望讲师讲理论还是实践?”台下学员毫不犹豫,齐齐地说:“实践。”
还有学员补充,想学具体的操作方法,怎样做?觉得理论比较枯燥。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并不感到意外,就像刚才台上一位嘉宾说的“现在的人,很少人能安静坐下来看一些书。”很多老师都喜欢拿来主义,看到一样东西好,就想拿来直接用?当然这种想法很好,我们就是要大量的借鉴别人的知识,虚心向他人学习,态度没问题。
以前,我经常在网上搜一些视频和优秀的教案,用在优质课上,或者自己平时的课堂上,以解燃眉之急。2016年,我们学校图书室正式投入使用时,我要讲了一节阅读课,有领导来听。那时候极不自信,正好在网上看到窦桂梅校长的《我的爸爸是焦尼》绘本课视频,窦老师的课堂氛围特别好,而且后面还附有教案和课堂实录。我非常的高兴,想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心想:我就讲这节课。
在讲课前的两三天,我把教案打印了出来,先看了一遍,感觉也没什么复杂的,就对着绘本,照着教案开始去背教案,把教案和课堂实录上的每一字每一句话都都背下来。
我上了那节课,结果发现我们的孩子,对我课堂的提问并不像她的学生的反应那么活跃,有那么多思考,自然,那是我上过的最不成功的一节阅读课。
课后,我深深地反思:为什么我拿着名家的教案,照着人家的词,很努力,却去上不了人家的效果?
现在想想,当初自己真的很蠢。首先,我自身的情况跟窦桂梅老师是天上地下,她有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深厚的理论做支撑,设计的教案看似简洁明了,但其中的机会并不是“简洁”两字就能概括得了的。这样的教案并不是我设计的,我真的懂吗?另外窦桂梅老师的学生是清华附小的孩子,属于高素质的孩子,和他们孩子的认知存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在想想,东施效颦原来就是这样。
理论是可以全盘模仿的,可以在模仿中前进,在模仿中创新,但是实践是不能模仿的,只能借鉴和分享。
如果,我们只中注重实践,把一些方法的习得运用到实践中,认知层次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那么多的不同不同,不可能会产生出相同的效果。
所以,要先学习一点点理论为源,再慢慢地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并不断的总结反思,改进自己原来的认知,反过来完善理论。
现在更多人提倡做中学,做什么?学什么?在这里我就觉得做,相当于一种做事的方法,做的过程是实践;学是学一些知识,是一些理论的总结。我只是在做中学,会怎样?做中学,就像拿一杆枪直接冲上战场,在打仗中学习打仗的知识;学中做,就相当于,一边学习用枪打仗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基础上再上战场。
现在很流行的PBL学习项目,重注在做种学,这样获得的经验更加深刻。但它在学习效率、知识习得的系统性方面是弱项。
而学中做,我们太注重的是理论方面的习得,也与现在的应试氛围契合,往往会不“做”。另外,这种学习方式是由已知知识做基础,由此进行的实践和做,有理论基础不容易走偏,但容易陷入以理论为唯尚的思想泥潭,也有其缺点。
其实,这个问题还得辩证看待。重要的是有陶行知思想作为明灯,不仅在做中学,还要在学中做;做的同时注意理论的学,并不断补充理论,学的同时注意与做相结合,不纸上谈兵。
行知合一,说的也是理论和实践二者不可分割。
20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