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弟子规》走好人生路
今天向大家汇报我学习郭文斌教授解读《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我们都知道,《弟子规》作者是清朝教育家李毓秀先生,《弟子规》在清末成为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并行的重要的训蒙、养正的读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讲述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被誉为“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经典”。其阐述的孝、悌、谨、信、爱、仁、学等理念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落小、落细、落实。怎样才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呢?我们观察到,但凡繁荣昌盛的家族,都有家规家训,且这些家规家训的基本精神和《弟子规》非常一致,就完整性和系统性而言,却没有超过《弟子规》。也就是说《弟子规》作为家训,作为家庭建设的规划,它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比它更完整的、更系统的、更完美的版本。
它的精神来自于《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孔子的智慧,是《论语》的精神。和《论语》相比,《弟子规》更好操作。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父母交代自己的事情,应该立刻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在家听到父母的呼唤,要及时应答;父母有事情吩咐你去做,应立即去做,切不可养成拖延偷懒的习惯。这种习惯和态度引申到工作和生活中,就是做到对领导或他人交办的事情,马上去办,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简单的一个“孝”,折射的却远远要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可延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孩子三观的养成,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而这一切又都是相互的、往复的:父母的生养之恩,万万不能忘,要敬重和关心。但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也要保持好一个度。因为,太过懈怠,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对孩子的关心慈爱不够,那孩子对父母也难以孝顺。而关系过度的亲昵,也容易让孩子产生怠慢无礼,对父母自然也很难做到尊敬。所以,家庭教育也是一门学问:重不得、轻不得、远不得、近不得。就是要要把握好度。而孩子对父母,也是同样的道理,好习惯是影响一生的。所以说,父母对孩子不能太过溺爱,既要宽解关爱,也要严格教育。既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父母长辈一味地溺爱,只会放纵孩子养成骄纵的性格。但过度的棍棒训斥教育更不对,这样是会令孩子惧怕父母,在家里没有安全感,与父母也会疏远离心。对待孩子过于严厉的话,孩子表面上会一时的妥协顺从,但心底里却会排斥父母所讲的一切道理,甚至根本不愿意听父母讲的。因此,教育孩子要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易于被接受的方法去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鼓励孩子的正确做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读《弟子规》将从以下方面获益。
一、强化道德意识
弟子规中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教育内容。读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我们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等各种道德规范,从而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意识。
2、 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弟子规中强调“立志、诚、恭、勇、耻、廉、恕、宽、信、敬、孝、悌、忠、友”,这些都是塑造良好人格品质的重要元素。读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
3、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弟子规中强调“不爱其亲,则不能谓之孝;不爱其兄,则不能谓之悌;不爱其友,则不能谓之友;不恭敬,则不能谓之君子;不宽厚,则不能谓之士”。这些规范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有爱、有尊重、有宽容、有信任,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读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增强自我约束力
弟子规中强调“君子之道,三益之:友则益智,仁则益德,习则益智”,这意味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才能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读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自我修养,培养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传承中华文化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读弟子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读弟子规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道德素质、塑造良好人格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力,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将读弟子规作为一种日常的习惯,不断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悟人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