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样的知识和理解最重要?什么样的知识和理解能够带来最高水平的认知理解,得到最佳学习成果?
1、当我们对要教什么、适当的复杂度和课程最理想目标做决定的时候,出发点应该放在课程上。这里更重要是在选择课程时,不断增加挑战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挑战”这个概念与活动的选择、课的选择和成果的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的观点是尽管“课程是决定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重视挑战、投入、信心和概念性理解也同样重要。课程是学习的载体,是具体的学习对象,没有学习内容支撑,挑战、投入、信心和概念理解就会显得空洞。
2、很多时候备课都与资源和活动密不可分,我们建议教师不要停留在这些资源材料所体现的课程水平是学生平均都能达到的,而是选择更加具有挑战性的资源。我把学习目标定的略微高一些,每一层类学生都可以挑战蹦一蹦能够得着的目标,我称其为“摘桃子”。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曾在带领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讲读《白杨礼赞》时实验“培养学生专家思维”,每个班都有一些爱挑战的学生觉得学习很过瘾。
3、有关学习进展的共识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要对挑战和难度的意涵形成校内乃至校际的共识。我尝试过这样做,但是没有人愿意这样做,他们觉得书内的东西学生还学不会,更不要说增加课程内容和拔高难度。这些年轻人已经养成了拿现成的课件讲课完成考试要考的内容的惰性习惯,所以略微带点挑战的课程就不愿意去做,他们认为这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作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我不以为然,书上的学生一看就会,而不会的是拓展的内容,考试评价偏偏就出拓展的内容。学生没有培养学习的能力,只会死记硬背,难以应对新型考试。
4、教师互相交流教学情况,并对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的影响进行辅导。每个学科都有同头了教师,如果有集体备课,并集体制定了学习策略,那么上完课后共同交流会解决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不同的教师解决同一个问题方法可能不同,共同交流就像每人多吃了几种水果。2023年去河师大参加国培学习,班主任也让我们共同交流思想,几十位语文老师看待一个问题真是五花八门,我的看法最容易被老师认可,因为我站得高度超出其他教师。他们只是就课论课,跳不出文本的圈子。所以,交流让人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二、直接教学法的七个主要步骤:
1、备课之前,教师必须对学习目的是什么有清晰的了解。
2、教师必须知道期望的表现的成功标准是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学生对课或活动承担什么责任。同样重要的是,学生需要知晓这些表现的标准。
3、需要形成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和参与,这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锚”,这样学生就可以分享他们的学习目的,理解成功的含义。
4、需要指导教师如何向学生呈现所备的课,这里指导包括介绍如输入、示范等这样的概念,检查学生是否理解等。
5、借助有指导的实践向每位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他们完成活动或练习之后对新的学习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就能提供反馈和按需要做出个别修正。
6、结尾的行动或陈述要向学生暗示他们到了本堂课中一个重要的点,或按时他们本堂课已近结束,从而帮助学生组织课上所学,将其形成一幅连贯的图景,巩固知识,消灭存在的的疑惑或阻碍,强化学习要点。
7、掌握了学习内容以后,学生开始独立实践,特别是新情景下的独立实践。